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犬 (主部件) 共 2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21 - 25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金文從「」從「」。「」象頭上有髮形。本義是頭髮。從「」之意不明,高田忠周認為「」是「」省,作為「」的聲符,高鴻縉亦持此說。
金文從「」從「」。「」象頭上有髮形。本義是頭髮。從「」之意不明,高田忠周認為「」是「」省,作為「」的聲符,高鴻縉亦持此說。
《慧琳音義》卷五「鬚髮」注引《說文》:「髮,頭上毛也。」
秦簡在「」字下部加一短橫,變為「」,「」是聲符。又改意符「」為「」。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頭髮,史牆盤:「髮彔(祿)」,表示福祿多如頭髮(裘錫圭)。又通假作「」,表示福。史牆盤:「繁髮(祓)多釐」,《爾雅.釋詁》:「祓,福也。」叔向父簋:「降余多福緐(繁)釐」(唐蘭、李學勤、徐中舒)。又用作人名。
《說文》:「髮,根也。从髟,犮聲。𩠖(𩠙),髮或从首。𩑛,古文。」段玉裁、朱駿聲改「根也」為「頭上毛也」。
器字金文從四「」從「」,構形本義不明。一說口象器物,以犬守護之(林義光)。一說眾口象犬之吠聲,是「」之初文(朱芳圃)。《說文》:「㹞,犬吠聲也。」
金文「」皆表示器物、器皿。黃子鼎:「黃子乍(作)黃甫(夫)人行器。」又用作人名。師器父鼎:「師器父乍(作)尊鼎」。
《說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金文從「」,「」聲,本義是打獵。由於打獵多帶獵犬,故從「」。
金文從「」,「」聲,本義是打獵。由於打獵多帶獵犬,故從「」。《說文》:「獵,放獵逐禽也。从犬,巤聲。」
金文用作本義,指打獵,中山王圓壺:「𤝗獵」,即「畋獵」。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27:「公車司馬獵律」,指朝廷衛隊狩獵的法律。戰國竹簡常以「」讀作「」,《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12正-2:「利以登高、飲食、邋(獵)四方野外。」參見「」。
漢帛書則有以「」讀作「」,指狩獵,《馬王堆.老子甲本》第110行:「五色使人目明〈盲〉,馳騁田臘(獵)使人心發狂。」今本《老子》「」作「」。
現代漢語由於「」被簡化為義近的「」,「」亦簡化為「」的異體字「」(裘錫圭)。參見「」。
甲金文「」從「」從「」,「」象狩獵工具,表示帶着獵狗和工具去狩獵。本義概是狩獵。
甲金文「」從「」從「」,「」象狩獵工具,表示帶着獵狗和工具去狩獵。本義概是狩獵。「」本來表示狩獵,後來因為「」字用來表示禽獸這一引申義,故另造「」字來表示狩獵這種動作。
獸字的甲骨文以及較早期的金文構形相同,均從「」從「」,甲骨文或不從「」而從「」。郭沬若以為「」是狩獵之「」的初文,因為獸字從單從犬,兩者「均狩獵時所必用之物。」楊樹達亦認為「」本狩獵禽類之活動之稱,從犬者,獵必以犬為嚮導,故「」字亦從犬。「引申為所獵之禽之稱,動字引申為名字,此在文字中為數見不鮮之事矣。」金文後來增「」,篆文承之。參見「」。
甲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田獵,宰甫卣:「王來獸,自豆彔(麓)」。金文又用作人名。
《說文》:「獸,守備者。从嘼从犬。」
甲金文從「」從「」,「」、「」皆是聲符。「」是「」的初文,是盛食物的器皿,用來祭祀,表示用甗進獻食物之意。本義是進獻。
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表示進獻,羌伯簋:「獻帛」。《周禮.天官.玉府》:「凡王之獻金玉」,鄭玄注:「古者致物於人,尊之則曰獻,通行曰饋。」多友鼎:「多友迺獻俘、聝、訊于公」,意謂多友於是進獻戰俘給公。《詩.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鄭玄箋:「馘,所格者之左耳。」意謂矯健的武將,在泮水旁邊進獻戰俘的左耳。又讀作「」,一種炊器,伯真甗:「白(伯)真乍(作)旅獻(甗)」,表示伯真製造隨行用的甗。又用作人名。戰國文字「」旁或訛變為「」。
《說文》:「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从犬,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