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舁 (主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字的小篆從四隻手,表示四手並舉。
小篆表示四手並舉。《說文》:「共舉也,從𦥑從廾,凡舁之屬皆從舁,讀若余。」
請注意此中的「𦥑」並非臼齒的「」,而是兩隻手並舉之形,故字的下面應不相連。
上面兩手與下面兩手(廾)合共四手,象並舉之形。一說象(二人)上面兩手與下面兩手互相交付之形,是給與之「」的初文。
舁後來成為許多字的組成部件。參見「」,參見「」,參見「輿」。參見「𦥑」。參見「」。
金文象二人用雙手互相交付牙齒之形,本義是賜予、給與。
金文從「」從「」,「」、「」皆是「」的聲符。象(二人)上面兩手和下面兩手互相交付牙齒之形,本義是賜予、給與。古人有贈牙的習俗,流傳至今,高山族泰雅人、布依人和曹人等部族仍有「贈牙締婿」之俗。《說文》:「与,賜予也。」
一說象四手並舉,與「」是一字之分化(馬敍倫)。一說象兩人用手鉤牙之形(朱芳圃),在古代拔牙是地位的象徵、榮譽的標誌(陳松長)。一說「」只是聲符。
金文用作連詞,表示和、同。中山王鼎:「非信與忠,其隹(誰)能之?」
戰國竹簡「」作「𢌱」,與《說文》古文同。《郭店楚簡.老子甲》簡5:「古(故)天下莫能𢌱之爭」。
《說文》:「與,黨與也。从舁从与。𢌱,古文與。」段玉裁注:「共舉而与之也。舁与皆亦聲。」
甲骨文從「」從「」,象四手共同舉起筒、桶一類的東西。「」下或加「」旁。本義是起、起來。
甲骨文從「」從「」,象四手共同舉起筒、桶一類的東西。「」下或加「」旁。本義是起、起來。《爾雅.釋言》:「興,起也。」《說文》:「興,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
甲骨文用作人名和方國名,如《合集》7076正:「戊午卜,㱿鼎(貞):弗其及興。」「」從「」,甲骨文中可省為「」,如《合集》:「肩凡(興)㞢(有)疒(疾)。」「」讀為「」,表示起,意謂疾病有起色,病情好轉。(蔡哲茂、王子揚)
金文用作人名、族氏名,如興鼎:「興乍(作)寶鼎。」表示發動、興兵,如杜虎符:「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
簡帛文字「」表示興起,如《郭店簡.唐虞之道》簡8:「六帝興於古,皆𥝩(由)此也。」又表示興兵,如《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264行:「乃䜘(警)四竟(境)之內,興師,言救𩏑(韓)。」又表示徵發,如《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117:「縣葆禁苑、公馬牛苑,興徒以斬(塹)垣離(籬)散及補繕之。」意謂縣應維修禁苑及牧養官有牛馬的苑囿,徵發徒眾為苑囿建造塹壕、墻垣、藩籬并加補修。
傳世古書中「」表示本義的例子如《詩.衛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鄭玄箋:早起夜臥。」《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也表示興起、建立。如《呂氏春秋.大樂》:「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史記.文帝本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又表示創立、興辦。如《鹽鐵論.本議》:「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
」表示發動、動員。如《詩.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戈矛。」《孟子.梁惠王上》:「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搆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引申表示昌盛、興旺。如《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表示興致。如《世說新語.任誕》:「吾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唐代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是《詩》六義之一,意謂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詞。〈毛詩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又《文心雕龍.比興》:「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
金文從「」,「𠨧」聲。「𠨧」從「」,「」聲。陳昌遠認為「」與「西」形近,象鳥巢,從舁從囟就象人們共同搬巢,是遷徙的「」字。
金文從「」,「𠨧」聲。「𠨧」從「」,「」聲。陳昌遠認為「」與「西」形近,象鳥巢,從舁從囟就象人們共同搬巢,是遷徙的「」字。
金文表示遷徙,何尊:「唯王初遷宅于成周」。
陳秉新則根據望山楚簡字形不從「」而從「」,而認為象捉住獸角使遷離之意。姑存一說。不過,何尊此字右半是否從「」仍未有定論,馬承源認為右半從「」從「」,張亞初認為右半從「」從「」,待考。
《說文》:「遷,登也。从辵𠨧聲。拪,古文遷从手西。」
輿
金文從「」,「」聲,本義是車箱,古代的車最初是由人力擔擡,故從象四手的「」,由於車輿是由眾力擡起,後用為「眾多」之義,如「輿論」即眾多的議論。
金文從「」,「」聲,本義是車箱,古代的車最初由人力擔擡,稱為「肩輿」,故從象四手的「」。由於車輿需要眾力才能擡起,故其後用來表示眾多之義,如「輿論」、「輿評」、「輿誦」即眾多或眾人的議論。後來車箱才漸用牛馬來拉動,在古代除用於日常生活,又用作戰車。戰國竹簡或省聲符「」作「」。《說文》:「輿,車輿也。从車,舁聲。」
金文「輿」讀為「」,用作地名,閼輿戈:「閼輿(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軍於閼與。」閼與為韓地,後來為趙國所併,在今山西和順縣西北。
戰國竹簡「輿」讀為「」,鄭玄注《周禮.天官.膳夫》:「殺牲盛饌曰舉。」《包山楚簡》簡241:「輿(舉)𥂰吉之敓」,《廣雅.釋詁》:「輿,舉也。」𥂰吉為自然神,全句指殺牲陳設盛饌以拜祭𥂰吉的禱詞。睡虎地秦簡用作本義,指車輿,《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27:「傷乘輿馬,夬革一寸,貲一盾」,指傷害了為帝王駕車的馬匹,馬皮破傷一寸,罰一盾。
馬王堆帛書「輿」讀為「」,《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第178行:「夫是以侯王自胃(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至數輿(譽)無輿(譽)。」傅奕、范應元本《老子》作「故至數譽無譽」,全句本指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是把低賤視作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稱譽是無須誇譽的(陳鼓應)。另「輿」亦可讀為「」,與「」字通,《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觸龍見趙太后章》第189行:「輿(而)恐玉𦡊(體)之有所郄也」,指恐怕身體有不正常的地方。《戰國策.趙策》及《史記.趙世家》均作「」。
傳世文獻「輿」後來借用為眾多之義,《廣雅.釋詁三》:「輿,多也。」《國語.晉語三》:「惠公入而背外內之賂,輿人誦之。」韋昭注:「輿,眾也。」全句指惠公回國而背棄了答應給國內外送他財物的人的事,眾人諷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