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金文與篆文從「
皿」,「
禾」聲,本義為古代器名,可盛酒或水。
29 字
詳解: 金文與篆文從「
皿」,「
禾」聲,本義為古代器名,可盛酒或水。從「
皿」多表示其字所指之物為器皿一類,「
盉」是古青銅器,多為圓口,腹深大,三或四足,有長流、鋬和蓋。其長流(即細長壺嘴)高出以傾注水或酒。《說文》:「盉,調味也。从皿,禾聲。」段玉裁注:「盉,調味也。調聲曰龢,調味曰盉,今則和行而龢、盉皆廢矣。𩰲部曰:『𩱧,五味盉羮也。』从皿,調味必於器中,故从皿。古器有名盉者,因其可以盉羮而名之盉也。《廣川書跋》引《說文》『調味器也』。沾『器』字,非。禾聲。」
金文用作器名,指酒器,西周早期員乍盉中的「
盉」字字形最貼近初義,其字突出盉所指水或酒器之特徵:長流高出,鋬偏低,腹大(按:西周中期義盉蓋亦見盉之象形字)。此字形另有禾置於器皿中,當只作聲符。後來盉之象形類化為「
皿」。或有字形從簡化禾形及從似酉非酉之形(按:酉形無耳,但此形有耳)。西周晚期有盉字不從皿而從鼎,並加義符「
金」。
郭沫若認為季良父盉「
盉」字從「
皿」從「
又」(手),象持禾(麥稈)以吸酒。然而,若要吸酒,當以另一器皿盛所吸之酒,以手持禾以吸酒的說法可商。郭說不可從還有更有力的理由:郭氏未考慮及員乍盉、義盉蓋所示盉之突顯其特徵的象形字(參季旭昇)。
至於盉的用途,馬承源指出有銘文以般(盤)盉並稱成為組合(見仲皇父盉),參見「
盤」。盉與匜亦可組合,參見「
匜」。盉與盤或匜組合,以盉倒水洗手,用盤或匜載污水。
一說盉本身是用以盛水(古稱「玄酒」)來調和酒味濃淡(如王國維)。
金文中亦有「
和」通作「
盉」之例,如《三代》14.9.9盉銘:「子孔作和」。
663 字
相關漢字: 皿,
禾,
金,
又,
盤,
匜,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