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欠 (主部件) 共 1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0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骨文象人張口出氣之形。
甲骨文象人張口出氣之形。金文字形殘泐,或釋為「」。小篆上部張口之形訛作彡,故《說文》以為字形象氣從人上出之形。《說文》:「欠,張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
甲骨文用作人名,如《合集》914反:「欠來。」又如《合集》21475反:「甲午卜:今夕欠……」金文殘字亦用為人名。
」表示打呵欠。如《儀禮.士相見禮》:「君子欠伸。」鄭玄注:「志倦則欠,體倦則伸。」《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故臧病則氣發於面,體病則欠申動於貌。」
」又表示缺少、不足。《集韻.驗韻》:「欠,不足也。」如《顏氏家訓.勉學》:「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意謂校定書籍時也許兩個文本都有不足,不可偏信其中之一。又如唐代白居易〈寒食夜〉:「忽因時節驚年幾,四十如今欠一年。」
」引申表示虧欠。如《舊唐書.懿宗本紀》:「大中八年已後,至咸通四年,積欠一百五十萬五千七百餘貫匹。」《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又經這番喪中之費,不免欠下些債負。」
」還表示身體一部分略微向上或向前,多表示恭敬的意思。如《三國演義》第76回:「魏軍營門開處,徐晃出馬,欠身而言。」曹禺《雷雨》第一幕:「(魯貴)有點駝背,似乎永遠欠着身子向主人答應着『是』。」
金文「」字表示人在說話,兩點為口水,是「」的初文,本義疑為商議、咨詢。
」字金文從「」從兩點,「」象張口之人形,表示人在說話,兩點疑為口液,是「」的初文,本義疑為商議、咨詢、論議謀劃。春秋晚期「」旁之兩點移至下部,或寫作兩短橫。楚簡文字「」與「」、「」等通用。
」後來表示次等、亞、副等義,《說文》:「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聲。𠕞,古文次。」不少學者認為「」從「」從「」,表示亞、次等之意。王筠《說文句讀》:「不前者,逗留不進也。精者,擇也。不擇,則粗,是次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從欠從二,會意,二亦聲。」
戰國竹簡、漢帛書表示次等,《睡虎地秦簡.語書》簡8:「以次傳;別書江陵布,以郵行。」意謂本文書在各縣依次傳閱;另抄送江陵公布,由驛站遞送。《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本》第124行:「大(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意謂最好的世代,人民只感到君主的存在;其次,人民親近並讚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懼他;下等的,人民輕侮他。又通作「」,表示放縱,《馬王堆漢帛書.天下至道談》第27行:「君子居處安樂,飲食次(恣)欲」,意謂統治者(或貴族)住得安穩快樂,放縱飲食、私欲,不加節制。又假借為「」,《馬王堆漢帛書.繫辭》第36行上:「臼杵之利,萬民以次」,傳世本《周易.繫辭下》作「臼杵之利,萬民以濟」,意謂杵臼(舂搗工具)的便利,人民日常加以利用。
」引申有排比編次、次第、次序、順序、依次接替等義。劉禹錫〈秋江晚泊〉:「暮霞千萬狀,賓鴻次第飛。」意謂晚霞千變萬化,鴻雁依次飛翔。白居易〈北園〉:「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表示春風送暖,園林中的梅樹最先開花,櫻花、杏花、桃花、梨花依次盛放。「」又是一種髮飾,是按頭髮長短編製的假髮(彭林),《儀禮.士昏禮》:「女次,純衣纁袡」,鄭玄注:「次,首飾也,今時髲也。」意謂新娘戴着髮飾,身穿有淺紅色鑲邊的赤黑色(即暗紅色)衣裳。
」又表示臨時搭建的帳篷、帳幕,《周禮.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鄭玄注:「次,謂幄也。」意謂舉行祭日之禮,祭祀五帝,為君王張設大帳幕、小帳幕。又表示四周有帳幕的更衣處,《儀禮.大射儀》:「司射適次」,「司射」是主持射禮的官員,意謂司射走到更衣處。引申為外出時臨時駐紥、紥營之意,《左傳.僖公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意謂齊國、宋國和曹國的軍隊駐紥在聶北,以營救邢國。「聶北」是春秋時邢國的地名。
金文多用作氏族徽號或人名,何次簠:「何次自乍(作)飤𠤳(簠)」,「」是盛穀米的器皿,意謂何次自己鑄造了盛糧食的簠。
」是「」的初文,異體作「𣶚」、「𣶙」,本義是流口水。
甲骨文從欠從數點,「」象人跪坐向前張口,數點象口液,全字象人張開口流口水形,或加「」,象以手抹拭口液形,引申為羨溢、泛溢(參于省吾)。甲骨文「」後世分為兩字,一作「」,表示口液;一作「」,自口液溢出,引申表示氾濫、羨餘,通作「」。又自垂涎引申慕欲、貪羨之義,中古時期「」、「」、「」、「」還常混用無別(參張政烺)。
《說文》:「㳄,慕欲口液也。从欠从水。凡㳄之屬皆从㳄。𣶚,㳄或从侃。𣶙,籒文㳄。」《玉篇.㳄部》:「㳄,亦作涎。」《經典釋文》:「唌,字當作㳄,又作涎。」參見「」、「」、「」、「」。
卜辭表示泛濫,如「泉來水㳄」(《合集》10156);「洹不㳄」(《合集》8317)。「」水是商代著名的河流,「洹不㳄」即貞問洹水會不會泛濫。又用作人名、祭名。後於「」下添「」形,成「」字,同樣表示洪水泛濫,參見「」。
金文「」、「」之分別仍有爭議。于省吾認為早期史次鼎、次尊、次卣之「」當是「」,而春秋晚期王子嬰次盧之「」則應釋為「」,參見「」。
按「」作為甲骨文「」部件,上從兩點,與「」形近;作為春秋金文「」部件,從二水作「𣶙」,與《說文》籀文同,《上博楚簡三.周易》「」字亦從水從欠,與春秋晚期金文「」字形別,待考。
從「」從「」,在張口的人形前再加一個「」。《說文.欠部》指「」的本義是出氣。
從「」從「」,在張口的人形前再加一個「」。《說文.欠部》指「」的本義是出氣。《說文.欠部》:「吹,出气也。從欠從口。」此字又重見於《說文.口部》,以為表示噓氣。《說文.口部》:「吹,噓也。从口从欠。」甲骨文已有「」字,但都用為人名或方國名。
金文的「」用為人名,又疑可讀為「」,表示毁棄。叔䟒父卣:「茲小彝妹(末)吹,見余,唯用諆[◎酉](𠻜)女(汝)。」「妹(末)吹(隳)」即不要毁壞。全句翻譯為這件小酒器不要毁掉,你見我的時候,我還要用它請你品嘗。(李學勤、唐雲明)
傳世文獻裡「」可表示撮口用力吐氣。如《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淮南子.齊俗》:「夫吹灰而欲無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
」引申表示吹奏管樂。如《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呂氏春秋.遇合》:「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徵商不謬,越王不善,為野音而反善之。」又表示管樂器,如東晉陶淵明〈述酒〉:「王子愛清吹,日中翔河汾。」
」也表示風吹。如《詩.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文選.潘安仁〈秋興賦〉》:「庭樹槭以灑落兮,勁風戾而吹帷。」引申表示散播。如唐代李賀〈帝子歌〉:「山頭老桂吹古香,雌龍怨吟寒水光。」
《妙法蓮華經.序品》:「今佛世主,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佛教講經傳法時會有吹奏法螺的儀式,後來被借來比喻空口說大話、大肆吹噓。「」因而產生了誇大、說大話的用法。如《老殘游記》第19回:「『許大,聽你挑一副去,我總是贏你。』許亮說:『你別吹了!』」
」還表示不成功、關係破裂。如老舍《駱駝祥子》:「一百塊,少一分咱們吹!」
金文、小篆從「」,「」聲。「」字象人張口吹氣之形,從「」的字多帶有送氣之義,「」字本義為吹氣使溫暖。一說解作笑意。
金文、小篆從「」,「」聲。「」字象人張口吹氣之形,從「」的字多帶有送氣之義,「」字本義為吹氣使溫暖。一說解作笑意。《說文》:「欨,吹也。一曰笑意。从欠,句聲。」《集韻.遇韻》:「欨,氣以溫之也。」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 引戴侗曰:「欨,溫吹也……欲暖者欨之,欲涼者吹之,以氣暖物為欨。」嵇康〈琴賦〉:「其康樂者聞之,則欨愉懽釋,抃舞踊溢。」「」即鼓掌;「」與「」通;「」即踴,跳躍之意;這句意指快樂的人聽到(琴聲),會開心愉悅縱情歡樂,鼓掌跳躍。
金文、楚簡、古壐用作人名,信安君鼎:「視事司馬欨。」「視事」是官職名,「司馬欨」為人名。《包山楚簡.文書》簡85:「陳欨。」《古壐彙篇》:「章欨」。
金文、小篆從「」,「」聲,本義是歡喜、歡笑。
金文鏽跡漫漶,隱約可見從「」,「」聲,構形與小篆同。本義是歡喜、歡笑。《說文》:「欯,喜也。从欠,吉聲。」《廣韻》:「欯,笑也。」清林紓〈祭故太常袁爽秋先生文〉:「欯欯顐官,拊琴吹筩。」「」同「」,「諢官」即「樂官」;「」同「」,演奏之意;「」即竹筒,應是一種竹筒形的樂器;意指開心的樂官,撫琴吹筩。
金文用作人名,旨賞鐘:「」。
金文借「」為「」,如克盨:「朋友婚遘」,字形與《說文》籀文「𡕽」相近。「」為後起形聲字,參「」、「」。《說文》:「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聲。𡕽,籒文婚。」「」除了指結婚、因婚姻而成的夫妻關係外,古時還表示女方的家庭,又表示妻子的父親。
金文從「」,「」聲,用作人名,意義不詳。「」字從大,於四肢各加一小劃,疑象人手足被縛繫之形,引伸有連綴之義,「」在「」字中作為聲符,參見「」。「」字所從之「」與「」字所從之「」形同,「」字在張開的口形之下作數圈之形,參見「」。後世「」表示啃咬,《廣韻》:「欼,齧也。」
金文從「」,「」聲。金文表示敬慎,魚顛匕:「欽𢦏(哉)﹗出游水虫。」《爾雅.釋詁》:「欽,敬也。」《尚書.大禹謨》:「欽哉﹗慎乃有位。」「」初義為對人對某事、某物、某人的一種贊嘆聲,以後又由這種贊嘆聲轉而有肅然起敬的含義(戴家祥)。
《說文》:「欽,欠皃。从欠金聲。」
甲金文從「」從「」。「」從「」從數點,「」象人張口,數點象口液,「」象人張開口流口水,從「」,疑與河水有關,全字表示河水泛濫之意。
甲金文從「」從「」,「」象人流口水,「」表示與行船、河水有關,全字表示河水氾濫(徐中舒),溢出河岸。此字嚴格來說,不是後世表示偷盜的「」字,而是同形異字。由於一般學者隸定為「」,故暫收錄於此。
甲骨文中通假為「」,表示淹蓋、淹浸、泛濫等義(于省吾)。《合集》8315:「洹其盜」,「」河流名,又名安陽河,在河南省北部。全句意謂洹水會泛濫。一說通假為「」,也表示衍溢、泛濫之意(張政烺)。金文通假為「」,逆盜父辛觶:「逆盜(延)父辛」,表示迎接延請父辛。
至於偷盜的「」字,從「」從「」,「」象人張口垂涎、流口水(從「」的「」字,表示羨慕、貪慕),「」是器皿,「」表示對別人的財富垂涎,貪慕別人的財產,引申為偷盜、搶劫。《說文》:「盜,私利物也。从㳄,㳄欲皿者。」段玉裁注:「周公曰:『竊賄爲盜,盜器爲姦。』〈米部〉曰:『盜自中出曰竊。』」簡帛文字表示盜竊,《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103:「子盜父母」,意謂子盜竊父母。《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56行:「盜量(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