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瘀 |
|
UTF-8 | E7 98 80 |
---|---|
大五碼 | B7EF |
倉頡碼 | 大卜尸卜 |
Matthews | 7646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682;(二版)2870 |
康熙字典 | 703 |
Unicode | U+7600 | |
---|---|---|
GB2312 | 8086 | |
四角號碼 | 0013.3 | |
頻序 A/B | 4062 | 5422 |
頻次 A/B | 34 | -- |
普通話 |
y![]()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瘀 | 積血也。从疒,於聲。〔依倨切〕 (154 / 151) | 疒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金文從「疒」,「於」聲,本義是瘀血,指血液凝積。 24 字 詳解: 金文從「疒」,「於」聲,本義是瘀血,指血液凝滯不流通。《說文》:「瘀,積血也。从疒,於聲。」段玉裁注:「血積於中之病也。」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瘀之言鬱也,謂鬱聚一處,久而不散也。血之在身,流行無滯,偶因外損內傷,以致血行失度,隨受傷之處停積不散,皆成瘀血。」史游《急就篇》顏師古注:「瘀,積血之病也。」 戰國時期金文、晉國璽印用作人名,三年馬師鈹:「冶瘀執齋(劑)」,「冶」是鑄造工匠,「瘀」是名字,「劑」表示冶鑄合金的配料比例,全句意謂名叫瘀的冶煉工匠掌管冶鑄合金的配料比例。《古璽彙編》2058:「邭瘀」,「邭」是姓,「瘀」是名。 「瘀」」的本義是積血,清蒲松齡《草木傳》第四回:「這原是麒麟血竭,去瘀和血,大有可用。」「麒麟血竭」即「麒麟竭」,中藥名,能活血化瘀。「瘀」表示瘀血;全句意謂這原來是麒麟竭,能除去瘀血,調和氣血,有很大的用處。明朱橚《普濟方》:「地黄散,治小兒落床,傷於肢節,青瘀疼痛。」「青瘀」指皮膚內有瘀血,血是紅色的,而積在皮膚下的瘀血,有的接近紫紅色,有的接近青藍色。在台灣,皮膚因為瘀血而青一塊紫一塊稱為「瘀青」。由於皮膚瘀青很難看,所以在粵語中,「瘀」又可表示難受、尷尬之意。 「瘀」引申可表示鬱積,《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瘀熱」即邪熱蓄積,全句意謂因為太陽之邪隨着人體的經脈進入裏面,積聚邪熱在裏面的緣故。《百喻經.田夫思王女喻》:「顏色瘀黃,即成重病。」意謂因為瘀積邪熱而顏色發黃,就會成為重病。漢張仲景《傷寒論.陽明病》:「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而「瘀傷」即因(血液)瘀積、(邪熱)鬱滯或心有鬱結而傷身,《楚辭.九辯》:「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王逸注:「華葉已落,莖獨立也。身體燋枯,被病久也。」意謂樹木的花葉已落,枝榦蕭條獨立,身體憔悴枯槁,鬱滯而傷身。 除了「瘀」字,從「於」聲的「淤」也有積累沈澱之意,如「淤泥」、「黃淤」(洪水過後淤積的肥沃黃土)、「河淤」(河泥)等。故「瘀血鬱積」又可稱為「血淤」,清李士鉁《周易注》:「血淤則敗惡,水塞則渾濁。」進而「瘀血」又可稱為「血淤」,宋慈《洗冤録.三十五塌壓死》:「凡被塌死者,兩眼𤿫出,舌亦出,兩手微握,遍身死血淤,紫黯色。」「遍身死血淤」即全身都是瘀血。全句意謂凡是被坍塌壓死的人,雙目眼皮破裂而突出,舌頭伸出,兩手微微握着,全身都是瘀血,呈暗黑的紫色。 1019 字 相關漢字: 疒,於,冶,劑,邭,淤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50 | 周p109 | ||||
李 | 何p368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
![]() |
黃 | 周p109 | ||||
李p171 | 何 | |||||
HKLS張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瘀」的異讀字 | |
![]() |
黃p50 | 周 | ||||
李 | 何p371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瘀」的異讀字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瘀」字下錄有5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extravasated blood; contusion |
v. | pent-up |
瀏覽次數: 2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