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北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金文象兩人相背,是「」的初文。北方是背陰的一方,方位詞「」是從「」派生出來,本義是北方。
甲金文象兩人相背,是「」的初文。北方是背陰的一方,方位詞「」是從「」派生出來,後來由於「」常常用來表示北方,故在「」上加注「」旁分化出「」字來表示違背的本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為北方。」《戰國策.齊策六》:「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反北之心」即謀反背叛之心。由背對之義引申,古代軍隊戰敗後背着敵方逃跑稱為「敗北」,或單稱「」。《左傳.桓公九年》:「鬭廉衡陳其師於巴師之中以戰,而北。」戰勝後乘勝追擊,稱為「逐北」,表示追趕背敵而逃的士兵。《韓非子.解老》:「上不事馬於戰鬭逐北」,表示君主不在作戰交鋒和追擊敗敵中使用馬(張覺)。《莊子.則陽》:「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甲骨文用作方位詞,表示北方,《合集》12870甲:「癸亥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屯南》1066:「王其征北方」。《合集》36975:「北土受年,吉」。表示北土的農作物豐收,吉利。
金文也表示北方,「北鄉(嚮)」即面向北方。善夫山鼎:「南宮乎入右善夫山入門,立中廷,北鄉(嚮)。」古代君王面南而坐,臣下必須向北站立面見君王。又用作國名,典籍作「」。邶伯尊:「北(邶)白(伯)」,其地在故商邑朝歌北,即在今河南省淇縣以北,湯陰東南一帶。
戰國竹簡也用作國名,《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26:「北(邶)白(柏)舟」,即《詩經.邶風.柏舟》一詩的篇名。漢帛書表示背脊,《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第38行:「北(背)痛、要(腰)痛、尻痛」。
《說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从北。」
甲骨文「」象兩個小山丘,本義是小山。
甲骨文象兩個小山丘之形,本義是土丘、小山。一說「」象四方高中央低的地形,孔子名丘,就是因為他的頭頂中間是凹的(參《史記.孔子世家》)。甲骨文象二峰形,與「」字作三峰之形有別。金文訛變為象兩人背對背站立的「」形,為小篆字形所本。戰國文字「」下從「」,與《說文》古文形近。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875正:「才(在)丘」。金文用作地名,鄂君啟車節:「昜(陽)丘」。又用作姓氏,廿七年安陽戈:「工帀(師)梁丘」,「梁丘」是複姓,春秋時齊國有梁丘據,漢時有梁丘賀。又用作本義,子禾子釜:「丘關之釜」,「丘關」是齊國的關口名,郭沫若指出因為該關口地處山丘而得名。
戰國竹簡用作人名,《上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簡9:「丘聞之」,「」指孔子,此處孔子自道聽聞某事。
《說文》:「丠(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崐崘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爲丘。象形。凡丘之屬皆从丘。𤤘(𡊣),古文从土。」
甲骨文從大從◎,象人雙手持物戴於頭上之形。金文上部變為從「」從「」之形。王蘊智認為字象人戴物而舞,有所祈求之形。與「」字形近,參見「」。
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用作人名、國名。令簋:「戍冀」。
《說文》:「北方州也。从北異聲。」段玉裁注:「據許說是北方名冀,而因以名其州也,叚借爲望也、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