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火 (主部件) 共 30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1 - 20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骨文從「」從火,象一人口向上張之形,置於火上,當與《說文》「」同字,會焚人牲以求雨,表示乾旱。
姚孝遂認為「」讀作「」,表示災咎。徐中舒認為「」象兩臂交縛之人形,為獻祭之人牲,「」象焚人牲求雨,可作參考。卜辭「」、「」同義,表示乾旱。
甲骨從「」從火之形,作為部件,隸變後按聲分作二形,一為入真韻的字,隸作「」,如謹、瑾、僅等;二為入元韻的字,隸作「」,如嘆、歎、難等。真、元相近,故音得相轉。(參唐蘭、徐中舒)
早期金文上承甲骨文,從「」從火,下部之「」後來訛寫為「」,或作「」,為小篆「」字所本。春秋晚期以後金文不從「」而從黃,與《說文》古文同。
金文「」表示美玉,為「」之初文。頌鼎:「反入堇(瑾)章(璋)。」衛盉:「取堇(瑾)章(璋)于裘衛」。金文又用作「」,表示朝見;「」,表示勤勞;「」,表示謹慎;又用為國名、人名等。以上「」、「」、「」、「」皆從「」聲,上古文字有限,故其初以「」表示,後來才加注義符分化出各字。
《說文》:「堇,黏土也。从土,从黃省。凡堇之屬皆从堇。𡐳、䒺皆古文堇。」
甲金文作「𤇈」從「」從「」,石亦聲,會以火燃燒石頭,以助加熱食物,是「」、「」的初文。
甲金文作「𤇈」從「」從「」,石亦聲,會以火燃燒石頭,以助加熱食物,是「」、「」的初文。古籍中假借「」為眾庶之「」,另造「」、「」字來表示烹煮,於是「」字初義漸失。
于省吾指出燒石以烙烤食物,或投燃石於盛水之器以煮之,是原始人類熟食的一種習慣作法。《周禮.秋官.庶氏》鄭玄注︰「庶,讀如藥煑之煑」,乃「」與「」古字可通用之例。
早期金文從「」從「」。後來「」訛作「广」及「廿」(明顯的例子如中山王鼎)而成「𢉙」。「𢉙」字見於春秋早期(魯大𤔲徒子仲伯匜),此字形為小篆所承,《說文》︰「𢉙,屋下衆也。从广从炗。炗,古文光字。」許氏「屋下」一訓本於「广」,而其「眾也」之說則說而不解;徐鉉解釋曰︰「光亦衆盛也」,仍令人費解。許慎、徐鉉據訛變後的字形臆測立說,故不可信。然而《說文》的說法長久以來為後學所沿襲。
甲骨文表示烹煮,《合集》16271:「庶(煮)牛」。
金文表示眾多,大盂鼎:「庶人」,即眾人。徐王子鐘:「以樂嘉賓,朋友者(諸)臤(賢),兼以父兄庶士」。「庶士」即多士、眾士。「庶民」表示普羅百姓、平民,中山王方壺:「作斂(歛)中則庶民附」,意謂勞役賦歛適中則庶民歸附。又表示古代妾所生的後代,側室之子女。魯大𤔲徒子仲伯匜:「魯大𤔲(司)徒子中(仲)白(伯)其庶女厲孟姬媵它(匜)」,「」是傾注清水的禮器,意謂此匜是魯大司徒子仲伯為其妾所生的名叫厲孟姬的女兒而鑄造的陪嫁器皿。
戰國竹簡表示眾多,「庶民」、「庶人」指普羅百姓,《上博竹書二.魯邦大旱》簡6:「庶民」,《上博竹書四.相邦之道》簡3:「庶人」。「庶羞」指多種珍餚美味,如《儀禮‧公食大夫禮》:「上大夫庶羞二十」,杜甫《後出塞》詩:「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又通假為「」,《包山楚簡》簡258:「庶(炙)豬」、「庶(炙)鷄」,表示烤豬、烤鷄。九店56號墓簡53:「日出庶(炙)之」,「」表示照曬(李家浩)。
金文從「」,「」聲。構形本義不明,一說是光動之貌,《集韻.屋韻》:「焂,光動貌。」唯傳世文獻中未見「」字解作此義。
金文從「」,「」聲。構形本義不明,一說是光動之貌,《集韻.屋韻》:「焂,光動貌。」唯傳世文獻中未見「」字解作此義。
金文用作人名。弔䟒父卣:「烏虖!焂,敬哉!」「烏虖」即「嗚呼」,感嘆詞;全句勸勉焂要小心謹慎。焂戒鼎:「韐白(伯)慶易(賜)焂戒簟弼。」「簟弼」,毛公鼎有「金簟弼」,應是遮蔽車廂的竹席。全句意謂韐伯慶賞賜焂戒遮蔽車廂的竹席。「焂戒」可能是「」為姓氏,「」為名;亦可能是「焂戒」二字為名。李學勤先生則認為「」即是「」,「」即「」,「脩械」是古代戰車所用的戈矛之類的長兵器。
」與「」字形相近,讀音相同,但所表意義不同。「」乃「」、「」的俗字,解作突然、迅速之意。
甲骨文從二「」從「」從數點,會於火下縫衣辛勞之意,後泛指一切辛勞(參季旭昇)。
甲骨文從二「」從「」從數點,會於火下縫衣辛勞之意,後泛指一切辛勞(參季旭昇)。金文第一種字形上承甲骨文,從「」從二「」;第二種字形從二「」從「」,會勞心之意。第三種字形從「」,表示體力操勞。
甲骨文用作地名,又通讀為「」,表示水災。金文表示辛勞,叔尸鐘:「堇(勤)勞其政事」,又表示勞心,中山王鼎:「憂勞邦家」。
《說文》:「勞,劇也。从力,熒省。熒,火燒冂,用力者勞。𢥒,古文勞从悉。」
甲骨文最初從「」從數點(◎),象焚燒木、柴之形,數點象火焰。
後於木下加從「」為義符。羅振玉曰:「此字實從木在火上,木旁諸點象火燄上騰之狀。」後來再於「」旁加「」,「」是「」的初文。甲骨文用作祭名,表示焚柴而祭。
《說文》:「尞,柴祭天也。从火从眘。眘,古文愼字。祭天所以愼也。」段玉裁注:「燒柴而祭謂之祡,亦謂之尞,亦謂之𥙫。」
金文從「」的字多加從「」為聲符,參見「」、「」,「」後來省去一個圓圈,中間加一橫成「」形,為小篆字形所本。麥方鼎字形下部不從「」而從「」,「」當為「」的訛變。
金文用作祭名,庸白[厓又]簋:「尞(燎)于宗周。」又讀作「」,是「」的初文,表示同僚,麥方鼎:「用鄉(饗)多尞(僚)友」。
甲金文從「」從「」,會燃燒叢林雜草,以擒獲野獸,並開墾成農田,本義是焚燒叢林,引申為焚燒。
甲金文從「」從「」,會燃燒叢林雜草,以擒獲野獸,並開墾成農田,本義是焚燒叢林,引申為焚燒。
焚燒山林是古人的一種打獵方式,古書多有記載,如《呂氏春秋.仲春紀》:「是月也,無竭川澤,無漉陂池,無焚山林。」意謂仲春之月,萬物初生,宜保養山林,不宜焚燒。
甲骨文「」所從的「」有時以「」、「」或「」代替,表示燃燒叢林雜草之意同。或加從「」(象手形),象手持火炬燃燒林地。《說文》:「焚,燒田也。从火、棥,棥亦聲。」段玉裁改作「从火、林」,與古文字字形吻合。
甲骨文用作本義,《屯南》722:「王其田淵西,其焚,亡災。」表示商王焚燒淵西的林地,以開墾成農田,沒有災禍。《合集》10198:「翌戊午,焚,擒。」表示第二天,即是戊午這一天,焚燒樹林,擒獲野獸。
金文表示焚燒,多友鼎:「唯孚(俘)車不克以,卒焚」。表示所俘獲的車不能帶走,最終焚燒了它。《世說新語.德行》:「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又用作地名,噩君啟車節:「梄焚」,即「柳棼」。《左傳.宣公九年》:「鄭伯敗楚師于柳棼」,杜預注:「柳棼,鄭地。」
漢帛書「」通假為「」,《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羅(離)》:「出(突)如,來如,紛如,死如,棄如。」「」字王弼本《周易》作「」,「」、「」、「」皆是施於不孝子的刑罰。《周禮.秋官.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鄭玄注:「焚,燒也,《易》曰:『焚如,死如,棄如。』」
甲金文從「」,「」聲,本義是火的樣子(許慎)。
甲金文從「」,「」聲,本義是火的樣子(許慎)。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讀作「」,用作地名,在今山西離石縣西。焛令趙狽矛:「十一年,焛𠊈(令)肖(趙)狽」,表示焛地的長官名叫趙狽。《史記.趙世家》:「十三年,秦拔我藺。」又用作姓氏,廿年藺相如戈:「丞焛(藺)相如」。《通志.氏族略》:「藺氏,姬姓。韓厥元孫曰康,仕趙,食采於藺,因氏焉,康裔相如,為趙上卿。」
《說文》:「焛,火皃。从火、𨳌省聲。讀若粦。」
金文從「」從「」,會以火燒鳥之意。戰國楚簡和小篆從三「」作「𤓪」,《說文》:「𤓪,火所傷也。从火雥聲。焦,或省。」
金文辭殘,用義不詳。楚簡表示因烈日曝曬而變得極為乾燥,《上博楚竹書二.魯邦大旱》:「女(如)天不雨,石𨟻(將)𤓪(焦),木𨟻(將)死。」
金文與小篆「」會烤炙狗肉之意,本義為燃燒。後來「」字借用作代詞、助詞、副詞等,燃燒義由重複增加義符「」的「」字來表示。
金文與小篆從「」從「」,「」亦是聲符。「」是狗肉,「」會烤炙狗肉之意,本義為燃燒。《說文》:「然,燒也。從火,肰聲。」「」字的「」在楷書中變為「」。
」為燃燒的「」之本字。徐鉉注《說文》:「然,今俗別作燃。」《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意謂(仁義禮智的源頭)好像火開始燃燒,泉水開始湧出,會愈來愈壯盛。《資治通鑑》:「火未及然。」胡三省注:「然與燃同。」「」字因為後來借用作不同的虛詞,後世為了表達「」的本義,便重複增加「」為意符,表示「燃燒」。
」用作虛詞,解作是、對之意,表示同意對方。《廣韻.先韻》:「然,是也。」《論語.雍也》:「子日:『雍之言然。』」邢昺疏:「『雍之言然』者,『然』猶是也。」這句指孔子認為雍所說的話是對的。
許多包含「」字的虛詞,都是從解作「」的「」引申出來的,如然而、然則、居然、竟然、若然、或然、仍然、既然、雖然、必然等。然而、雖然等用作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左傳.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句是鄭伯勸燭之武出使秦國時的游說之辭:我沒有一早重用你,如今危急之時才向你求助,是我的過錯。不過鄭國敗亡,對你也是不利的。《史紀.項羽本紀》:「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即「然而」;全句意謂不過我沒有想過能比你先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居然、竟然等用作副詞,表示出乎意料。《莊子.天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意謂起初我把你當做聖人呢,如今你竟然是君子。
」又可作為助詞,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意指狂風吹至,天空陰沉混濁,心情順適之時,才會出現。又可與其他詞相配,如突然、飄飄然、悠然自得、勃然大怒、毛骨悚然等。用於句末,則可表示肯定的語氣,相當於「」、「」。《論語.憲問》:「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意指羿善於射箭,奡擅長水戰,但二人都不得好死。
」亦可作為嘆詞,表示應答。《廣雅.釋詁》:「然,譍也。」王念孫疏證:「應與譍通。」《禮記.檀弓》:「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這句意謂有子回答:「有的。但是老師是針對某種情況而說這句話。」
」亦用作代詞,表示如此、這樣。《論語.雍也》:「何為其然也?」邢昺疏:「然,如是也。」這句意指為甚麼會這樣呢?《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這句意指項羽說:「是沛公你的左司馬曹無傷告訴我的,若不是這樣,我怎會如此。」
金文用作助詞,表示狀態。中山王鼎:「寡人懼其忽然不可得。」意謂我恐怕突然得不到。
戰國竹書用作助詞,放於句末表示肯定的語氣。《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工律》簡101:「如從興戍然。」意指如同參與屯戍。亦有放於形容詞詞尾,表示狀態。《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77背:「其為人也鞞鞞然。」「鞞鞞」乃矮小的樣子;意指他個子矮小。又用作代詞,表示如此、這樣。《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44:「其問如言不然?」意指請問是否如所說的這樣?
漢帛書用作本義,解作燃燒。《馬王堆漢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61行:「支(文)臺隨(墮),垂都然,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續以圍。」此句記載之事亦見於《戰國策》和《史記》,「文臺」和「垂都」都是地名,全句指文臺已毀,垂都已焚,林木已伐絕,麋鹿已死盡,而國家(魏國)繼續被圍攻。亦用作代詞,表示這樣。《馬王堆漢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02行:「雖乾(韓)亦然。」意指雖然韓國亦是這樣。又用作連詞,《馬王堆漢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25行:「然而不欲王之先事。」意謂但是不想君主你先行其事。
金文上從「」,下從「」,「」是聲符。金文用作人名。《說文》:「䰞,孚也。从𩰲者聲。煮,䰞或从火。𩱰,䰞或从水在其中。」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改為「䰞,亯也,亯,普庚切。經傳用亯、用烹乃𩰱之假借字耳。」包山楚簡:「煮鹽於海」,用作本義,表示烹煮。《管子.輕重甲》:「北海之眾毋得聚庸而煮鹽。」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