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立 (主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本作「𡗓」,從大從「」。「」為地。象一人伸開兩臂立於地上。本義為站立。
」本作「𡗓」,從大從「」。「」為地。象一人伸開兩臂立於地上。本義為站立。《說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从立。」
甲骨文表示豎立,「立中」即立旗,用以聚眾或測風向。又讀作「」,「立事」即臨事。又用作人名、祭名。金文表示站立,善夫山鼎:「入門,立中廷」。又讀作「」,表示所立之處、地位等,弭伯簋:「即立(位)」,中山王方壺「臣主易立(位)」。金文又讀作「」,「立事」即臨事,主持事務。
戰國竹簡通讀作「」,《上博一.孔子詩論》:「必敬丌(其)立(位)」。
甲金文「」寫作「」,從「」、「」,象人正面而立,「」象地面,即所立之處,「」既表示站立,又表示所立之處,後來才加「」造「」,專門表示位置、地位。
甲金文「」寫作「」,從「」、「」,象人正面而立,「」象地面,即所立之處,「」既表示站立,又表示所立之處,「」、「」同字。戰國金文「」除寫作「」外,還有一種寫法,以「」為聲符加於「」旁,成從「」,「」聲之形聲字。
金文表示位置、地位,頌鼎:「即立(位)」,中山王方壺:「遂定君臣之[立胃](位),上下之體。」
戰國竹簡始見從「」從「」的「」,通讀為「」,表示臨,《郭店楚簡.緇衣》:「共(恭)以位(蒞)之」。
《說文》:「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从人立。」段玉裁注:「引伸之凡人所處皆曰位。」
甲金文象兩人並排,正面站立在地上。本義是並立。
甲金文從二「」或「」,象兩人並排正面站立在地上之形。本義是並立。
丁山認為古「」、「」同字,按甲金文「」、「」字形、用法皆有別,後世典籍混用無別,參見「」。
甲骨文用作人名、地名,又表示併也(徐中舒)。金文表示並排、共同,中山王方壺:「將與吾君竝(並)立於世」。又用作人名、族氏名。
」小篆作「」,與甲金文同形,異體又作「𡘋」,《說文》:「竝,併也。从二立。凡竝之屬皆从竝。」
」的本義是明日,引申為下一個、第二。
甲骨文從「」,「」聲,金文加從「」聲。「」是意符,本義是明日,引申為下一個、後面一個,如「翌日」是明天、次日;「翌年」是下一年、明年、次年;「翌晨」表示次日早晨。「」較「」古老,但古漢語很早就用「」來代替「」。
甲金文表示下一個,《合集》32935:「翌乙亥」,即明天乙亥日。小盂鼎:「翌乙酉」,即明天乙酉日。古時又用同音的「」、「」來表示「」,參見「」、「」。許慎、段玉裁等認為「」才是表示明日義的本字,而「」是「」的假借字。《說文.日部》:「昱,明日也。从日,立聲。」 段玉裁注:「凡經傳子史,翌日字皆昱日之假借,翌與昱同立聲,故相假借。」
甲骨文又用作祭名,《合集》22764:「翌于大(太)甲」,「太甲」是商代先王,表示對太甲進行翌祭。
漢印用作人名,《漢印文字徵》:「張翌」。
」與「」相通,《銀雀山漢簡.晏子一三》簡602:「公令人視之,梟布翼伏地而死乎臺下。」明活字本《晏子春秋》「」作「」。意謂齊景公派人前往察看,在正廳的高臺下(發現)貓頭鷹張着翅膀,趴在地上死了。又表示輔助,「翌戴」猶「翼戴」,即輔佐擁戴,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左傳》:「蓋自晉襄既亡,雖秉禮如魯,亦不復翌戴天子矣。」意謂自從晉襄公死後,雖然周朝好像魯國一樣秉持禮教,(但諸侯)不再擁護愛戴天子了。
」是「」的初文,象以刀斫荊刺之形,因過程中易受創傷,因而有創傷之意。後加上「」作聲符,寫作「」。「」從「」,「」聲,《說文》以為是「」的或體。本義是創傷。
」是「」的初文,象以刀斫荊刺之形,因過程中易受創傷,因而有創傷之意。後加上「」作聲符,寫作「」。參見「」、「」。戰國晚期中山王方壺有從「」,從「」的字形,也讀為「」。
」從「」,「」聲,《說文》以為是「」的或體。本義是創傷。《說文》:「刅,傷也。从刃从一。創,或从刀,倉聲。」如《戰國策.燕策三》:「秦王復擊軻,被八創。」《淮南子.道應》:「夫未得獸者,惟恐其創之小也;已得之,唯恐傷肉之多也。」
」引申表示傷害、損害。《釋名.釋疾病》:「創,戕也,戕毀體使傷也。」如《漢書.薛宣朱博傳》:「宣子況為右曹侍郎,數聞其語,賕客楊明,欲令創咸面目,使不居位。」顏師古注:「創謂傷之也。」
」表示始造、創造。《說文》:「刱,造法刱業也。从井,刅聲。讀若創。」《廣雅.釋詁一》:「創,始也。」如《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從創造義引申表示撰作、創作。如《論衡.超奇》:「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襃貶賞誅,不復因《史記》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顏氏家訓.音辭》:「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
」亦表示懲戒、懲治。如《尚書.益稷》「予創若時」,《孔傳》:「創,懲也。」孔穎達疏:「懲丹朱之惡。」又如《晏子春秋.內篇問下》:「身無所咎,行無所創,可謂榮矣。」
」通作「」,表示皮膚潰瘍。《正字通.刀部》:「創,又瘍也,通作瘡。」如《禮記.曲禮上》:「居喪之禮,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論衡.幸偶》:「氣結閼積,聚為癰,潰為疽創,流血出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