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子 (主部件) 共 20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子 | 至於「子」字,象頭部較大的孩子揮動雙手之形,古文字字形的方向往往不固定,因此「子」字寫作向左或向右都可以。「子」字既可用來表示男孩,也可用來表示地支第六位(即後世的「巳」字)。由於用作地支第一位的「𢀈」字漸漸被「子」取代,因此甲骨文地支就有二「子」。周以後為避免混淆,便改用「巳」字來表示地支的第六位。 「子」本來指相對於父的一種稱謂,如《合集》94:「有子」,即懷孕的意思。由於早期人類常把指稱孩子之詞轉化為對男性顯貴人物的尊稱,如古羅馬人、居於美洲的古代馬雅人都有些慣例 (參林澐、裘錫圭),因此甲骨文中「子」也可以用來指稱商代同姓的族長。《尚書.洛誥》:「予旦以多子越御事」,孔傳以「多子」為「眾卿大夫」,即用此義。 金文中,「子」又可通假作「慈」。如盂鼎:「古(故)天異(翼)臨子(慈)」,指因此上天將以慈惠來覆翼保護。而史墻盤中「子」又通「孜」,以「子(孜)汲」表示急切的意思。 戰國時,楚簡中有「君子」的稱呼,即由「子」的本義引申成人物名詞之後綴。後來「子」的本義也引申出幼小、稚嫩的意思,如「子薑」。 | |||||||||||||||||||||
孔 | 一說斜畫象母親的乳房,字象小兒就母哺乳之形,本義是乳穴(林義光、李孝定)。按兩說皆有理,暫並存二說。 金文表示大也,甚也,伯公父簠:「其金孔吉,亦玄亦黃。」師𩛥鼎:「孔德」即大德,指高尚美好之德。沇兒鎛:「元鳴孔皇」,「孔皇」形容鐘聲宏大。又用作人名。 《說文》:「孔,通也。从乚从子。乚,請子之候鳥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 | |||||||||||||||||||||
囝 | 閩語稱兒子及物體之細小者為「囝」,《集韻》:「囝,閩人呼兒曰囝。」「囝」表示兒子及細小者的意義在今天的閩語中仍被沿用,如今天閩南方言兒子稱「囝」,矮小的凳子稱「椅囝」等。這裡的「囝」,相當於粵語的「仔」,官話的「兒」。 「囝」另有一音與「囡」同,實為「囡」之異體,參見「囡」。 「囝」在金文中作人名,如父辛簋:「囝乍(作)父辛彝」。 古詩亦以「囝」入詩,表示兒子,如陸游〈戲遣老懷〉:「阿囝略如郎罷老,穉孫能伴老翁嬉」,「郎罷」指父親,「穉孫」即稚孫,詩句意謂父親告知兒子,等兒子到父親歲數時,會有小孫子相伴嬉戲。 | |||||||||||||||||||||
好 | 「好」的本義是母子相互親愛,引申為親善、美好、貌美,用為動詞,則表示喜愛。勇健的男子可以叫「好漢」,美貌的女子可稱為「好女」,《荀子.君道》:「語曰:『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論衡.言毒》:「好女說(悅)心,好女難畜。……好色惑心」。然而,古文字的實際用例中,多使用「好」的引申義,未見表示「母子相親」的意思。 戰國竹簡或不從「女」而從「丑」。《上博竹書一.緇衣》簡2引《詩》云:「靜龏(恭)尔立(位),𡥆(好)是正植(直)。」今本《禮記.緇衣》引作「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甲金文用作女子的姓,《合集》154:「婦好娩」,指婦好分娩。婦好盉:「帚(婦)好」。「婦好」是商代女將。一說甲骨文「婦好」的「好」從「女」,「子」聲,讀作「子」,是商代子姓的本字(唐蘭、張政烺),與美好的「好」是同形異字。 金文「好」始有美好之義,如虘鐘:「用濼(樂)好賓」,指娛樂美好的來賓。又表示友好,杜伯盨:「好朋友」。又通假為「孝」,羌伯簋:「用好(孝)宗朝(廟)」,指孝敬宗廟,虔敬祭祀。 戰國竹簡表示喜好,《郭店簡.老子甲》32:「我好青(靜)而民自正」。《郭店簡.緇衣》簡15:「古(故)上之好亞(惡)不可不慎也」。《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24:「敓(悅)丌(其)人必好丌(其)所爲」。《上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簡10:「好型(刑)則不羊(祥)」。《上博竹書八.李頌》簡2:「豐芋(華)𦅅(重)光,民之所好可(兮)。」古書以「華」字表示「花」,「重光」形容花的色彩光澤,全句意謂繁花如錦,為人民所喜愛(參曹錦炎)。 又表示和好、友好,《清華簡二.繫年》簡39:「秦晉焉始合好,穆(戮)力同心。」指秦晉和好,合力同心。《清華簡二.繫年》簡108:「申公屈巫自晉𨒙(蹠)吳,焉始通吳晉之路,二邦爲好,以至晉悼公。」意謂申公屈巫從晉國行至吳國,開通吳晉的道路,二國修好,直至晉悼公。 《說文》:「好,美也。从女、子。」段玉裁:「好本謂女子,引伸爲凡美之偁。凡物之好惡,引伸爲人情之好惡。」 | |||||||||||||||||||||
字 | 簡帛材料裡「字」也表示生。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第150簡正3:「女子以巳字,不復字。」整理者注:「字,生子。」簡文意謂女子若於巳日生子,則此後終生不孕。(王子今)又如《馬王堆.胎產書》第29行「字者且垂字」,「字者」即孕婦,「垂字」整理者注:「垂字,臨產。」 傳世文獻裡「字」也表示生育、懷孕。《廣雅.釋詁一》:「字,生也。」如《周易.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字,妊娠也。」《論衡.氣壽》:「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疏字」意謂生育次數少。 「字」也表示撫育、養育。《玉篇.子部》:「子,養也。」如《左傳.昭公十一年》:「其僚無子,使字敬叔。」杜預注:「字,養也。」又表示愛護。如《尚書.康誥》:「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孔傳:「於為人父不能字愛其子,乃疾惡其子,是不慈。」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古人稱依照事物形象所造的象形文字為「文」,在此基礎上孳乳出來的文字為「字」。後來「文」多用於表示文章、文辭等義,而「字」則多表示文字的意思。 古人有「名」也有「字」。「字」是成年後所起的別名。古代男女皆有「字」。《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平輩之間稱對方的「字」表示莊重和尊敬。而在長輩或者平輩面前自稱「名」,則有謙卑的意思。而且古人所取的「字」往往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例如許慎名「慎」字「叔重」,「慎」和「重」義近。又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亮」和「明」義近。 | |||||||||||||||||||||
孚 | 《說文》:「俘,軍所獲也。從人,孚聲。」 卜辭、金文「孚」表示虜獲。金文又通「敷」,表示公布、陳述,敷告天下。師詢簋:「丕顯文武孚(敷)受天命」。亦是人名用字。後借為「信用」義的「孚」,如《周易•繫詞》:「勿失其孚」,或《詩經•大雅•下武》:「成王之孚」。「孚」、「寽」同有取義,又形近易混,參「寽」。 此外,古籍「孚」音近通作「附」,《集韻.虞韻》:「孚,《說文》:『卵孚也。』古作附。」參見「附」。 《說文》:「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許慎之說已失古義。另參「妥」字。 | |||||||||||||||||||||
孝 | 金文表示孝順,中山王方壺:「慈孝㝨(寬)惠」,《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又表示敬奉、孝敬,尌仲簋蓋:「用亯(享)用孝」,「簋」是盛食物的器皿,表示用此簋來獻上美食,孝敬祖先。邿遣簋:「用追孝于其父母」,意謂追思、孝敬父母(唐鈺明)。 戰國竹簡表示孝道,《郭店簡.老子丙》簡3:「六新(親)不和,安(焉)又(有)孝𡥝(慈)」。《郭店簡.唐虞之道》簡7:「愛親古(故)孝」。《郭店簡.六德》簡40:「始於孝弟(悌)」。《郭店簡.語叢三》簡8:「父孝子愛」。《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26:「〈翏(蓼)莪〉又(有)孝志」,意謂〈蓼莪〉描寫子女有孝順父母的心意。《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3:「孝羕(養)父母」。《上博竹書四.內豊》簡1:「君子之立孝」。 | |||||||||||||||||||||
李 | 「李」以「子」、「來」為聲符,三字古音相近。因「李」用作果名,所以改聲符「來」為「木」。金文有從「木」從「子」的「李」,用作人名,見散氏盤。戰國陶文與璽印已進一步類化成「木」。 戰國竹簡繼承甲骨文從「來」從「子」的寫法,讀為「理」,指法官。如《上博竹書一.容成氏》簡29:「乃立咎(皐)陶㠯(以)為李」,全句指於是命令皐陶作法官。另如《上博竹書八.李頌》簡2:「氏(是)古(故)聖人兼此,和勿(物)以李(理)人情。」「李」亦通假為「理」,指調理。全句指因此聖人兼有這些美德,協和事務以調理人情。 《說文》:「李,果也。从木,子聲。杍,古文。」按「杍」字從「木」,「子」聲,並非「李」字古文。王筠《說文句讀》:「不言古文李者,蓋本云古文梓。梓字爛脫,校者以形似而附此也。〈周書〉:『梓材』,馬融曰:『古作杍字。』」 | |||||||||||||||||||||
乳 |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22246:「姼乳」,「姼」是人名,指姼餵乳。 金文用作樂律名,曾侯乙鐘:「羸乳」,即傳世古書中的「羸亂」。又通假為「孺」,表示年紀幼小,令狐君壺:「乳(孺)子」。 戰國竹簡也通假作「孺」,《清華簡一.楚居》簡11:「乳(孺)子」。 《說文》:「乳,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產。从孚从𠃉。𠃉者,玄鳥也。《明堂月令》:『玄鳥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請子。』故乳从𠃉。請子必以𠃉至之日者,𠃉春分來,秋分去,開生之候鳥,帝少昊司分之官也。」 | |||||||||||||||||||||
孟 | 金文指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一的,孟姬甗:「孟姬安自乍(作)寶獻(甗)。」《左傳.成公十七年》:「昔吾畜於趙氏,孟姬之讒,吾能違兵」,指以往我得趙氏家養育而長大,孟姬誣陷趙氏,我能忍受不出兵。「孟」又解作初始,蔡𥎦紐鐘:「隹(唯)正五月初吉孟庚」,「孟庚」即第一個庚日。又引申為四季的第一個月份,陳璋方壺:「陳得再立事歲,孟冬戊辰。」按《逸周書.周月》:「歲在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孟冬」即十月。 戰國竹簡用作地名,《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1:「戊午之日,涉於孟𣿕(津)。」《尚書.泰誓》:「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史記.殷本紀》:「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楊伯峻:「孟津即盟津,在今河南孟縣南十八里。」 戰國璽印「孟」多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四》:「孟氏,姬姓。魯桓公子慶父之後也。又衛有公孟縶之後,亦曰孟氏。」 秦簡「孟」讀為「盟」,《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17:「窞羅之日,利以說孟(盟)詐(詛)。」《周禮.夏官.詛祝》:「掌盟詛類造攻說檜禜之祝號。」鄭玄注:「盟詛,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 漢帛書「孟」與「芒」通,《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須賈說穰侯章》第132行:「秦戰勝魏,走孟卯,攻大粱(梁)。」「孟卯」為齊人,曾任魏相,《韓非子.顯學》:「魏任孟卯之辯而有華下之患。」《戰國策》、《史記》均作「芒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