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日 (主部件) 共 32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0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𠦝
甲骨、金文「𠦝」只用作部件,作為甲金文「」字的部件,「𠦝」從「」在「」中,表示朝陽初升於草地之上。
甲骨、金文「𠦝」只用作部件,作為甲金文「」字的部件,「𠦝」從「」在「」中,表示朝陽初升於草地之上。「」從「𠦝」從「」,象早旦時分,日初升,月未落之情景。參見「」。隸定後「𠦝」上下之「」變為「」形,已失古意。
甲骨、金文「𠦝」未見單字,只用作部件。《偏類碑別字》引錄北朝〈魏敬史君碑陰〉「𠦝」為「」之異體字。
」字象太陽之形。
」字象太陽,本作一圓形,唯因圓形不易刻於甲骨上,因此字或變作方形。「」中有點,以避免「」與「」相混。本義為太陽。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天體之日,《合集》34163:「㞢(有)出日」,即日出。《合集》11480:「日有食(蝕)。」另甲骨文「」與「」相對,指白晝,《合集》33871:「今日雨,夕雨。」指今天白晝下雨,晚上也下雨。《合集》34036:「日風不𡆥(憂)」,指今天白晝有風,不用擔憂。「」又用作紀時名詞,指一天,《合集》12314:「自今五日雨。」指從今天起五日都下雨。卜辭中又有「中日」(日中時分)、「昃日」(中午之後)、「終日」(整天)等詞。甲骨文「」亦用作祭名,《合集》27463:「日于父甲。」指對父甲進行日祭。
金文「」字用作本義,指太陽,如弭白師耤𣪕:「䜌(鸞)旂五日。」張政烺根據1935年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水陸攻戰紋鑑,指出圖案中有一船船頭立有大旗,旗似鸞身,上有五個圓形,即象五日,與弭白師耤𣪕所言相似。另金文「」用作白晝,與「」相對,[妾子]𧊒壺:「日夜不忘。」「」又用作紀時單位,銘文中有「今日」、「翌日」等語,如鄲孝子鼎:「鄲孝子台(以)庚寅之日命鑄飤鼎鬲。」又金文「」字時用於干支前,用作先人稱謂,如作冊睘尊有「文考日癸」一名。唐蘭認為古人按祭的日次排行來稱呼先祖,例如用甲日祭的就稱為祖甲父甲,因此卜辭稱為「文考日癸」的就是「父癸」。
《說文》:「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屬皆从日。」按以「」釋「」為聲訓,為漢人讖諱之學,並不一定是造字原意。《占經.日占一》引《春秋元命包》:「日之為言實也,節也,含一。開度立節,使物咸別,故謂之日。」即「」所以稱為「」是因為充實,有法度,含有「」。開啟並訂立法度,令事物皆有區別,所以稱為「」。
甲金文象早上太陽剛剛昇起,本義是日出。
甲金文從「」,「」聲(于省吾),象早上太陽剛剛昇起,本義是天明、日出時分。許慎、吳大澂、容庚、張世超認為「」字象太陽升出地面之形,按金文、古幣、古璽文字或從「」在下,「」在上,可證「」字從「」聲較為合理。金文所從「」旁填實,至小篆改從一橫在下,比較象地面之形。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天明、早晨,《合集》21025:「辛亥旦大雨」,表示辛亥這一日早晨下大雨。《公羊傳.哀公十三年》:「見于旦也。」何休注:「旦者,日方出時。」《合集》29272:「旦至于昏不雨」,表示早晨至黃昏都沒有下雨。金文亦用作本義,此鼎:「旦,王各(格)大(太)室。」意謂天明的時候,周王來到太室。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233:「清旦」,表示清晨。
《說文》:「旦,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凡旦之屬皆从旦。」王筠《說文釋例》:「吾聞之海人云:日之初出,為海氣所吞吐,如火如花,承日之下。」「余居土國,日出亦近似所言,但土氣不如水氣之大耳。」
〈卿云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即太陽、月亮的光華綿延下去,「」表示天明,「旦復旦」即天明後又天明。
金文從「」從「」,「」是天干之首,有初始之意,故「」會日初出之意(王蘊智、郝士宏),表示太陽初出的時段。
金文從「」從「」,「」是天干之首,有初始之意,故「」會日初出之意(王蘊智、郝士宏),表示太陽初出的時段。《說文》:「早,晨也。从日在甲上。」後期金文轉變為形聲字,從「」,「」聲,表示早晚、遲早之早。中山王鼎:「早棄羣臣。」金文所從之「」或省作「」(十四年武城令戈)。
簡帛和典籍中多借「」為「」,《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君之封地不可不蚤(早)定。」《孟子》:「蚤起」。又借「」為「」,《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利棗(早)不利莫(暮)」。
金文從「」從「」,象人站立於太陽之下,有沐浴於日光中之意,即曬太陽。本義疑為日光。由於日光所及,廣大無邊,故後來又表示大。
金文從「」從「」,象人站立於太陽之下,有沐浴於日光之意,即曬太陽。本義疑為日光。《玉篇》:「徒來切,音臺。日光也。」表示日光的「」疑與「」是一字之分化,「」表示廣闊的天空,日光照耀,一片光明,史牆盤:「昊照無斁」,表示蒼天沒有厭倦地照臨着。
由於天空和日光所及,廣大無邊,故「」後來又表示大,《篇海》:「音影,大也。」清江永《禮書綱目》:「旲,廣大之意。」唐顔眞卿《顔魯公文集.和政公主神道碑》:「文明武徳旲聖大宣孝皇帝之第三女,帝女之崇,於斯爲盛。」此處的「」表示大,他書作「」,如唐李白《李太白詩集注》:「《唐書》:『肅宗諡文明武徳大聖大宣孝皇帝』」,「文明武徳大聖大宣孝皇帝」是唐肅宗的謚號。清郭金臺《石村詩文集.田父吟》:「秋風蕩旲大,葉屠飄無時。上辭連蜷柯,下墮青芹泥。」意謂秋風浩大地吹蕩,葉子不定時地像被屠割似的颳了下來,飄飄下墜;辭別了上面彎曲的長枝條,落在下面青青的草泥上。
金文用作人名,師旲父簋:「師旲父乍(作)寶簋」,「」是盛食物的器皿,意謂師旲父鑄造了寶貴的簋。
」後來用作姓氏,「旲澄」是宋元之際的理學家,官至翰林學士,其學主折衷朱熹、陸九淵;認為理是氣的主宰,又認為為學至要在於「」,「故學必以德性為本」,否則必偏於言語訓釋之末(參《中國儒學辭典》)。
石鼓文辭殘,意義不詳。
參見「」。
金文從「」,「」聲。小篆作「」,為一字異體。「」表示興盛、興旺。
金文從「」,「」聲。用作人名,如陳旺戟:「[陳土](陳)旺之歲俈(造)𢊾(府)之[丯戈](戟)。」「陳旺」是人名,「陳旺之歲」乃以事記年,指發生陳旺的事件那一年。(參黃錫全)
小篆作「」,從「」,「」聲。「」的初文作「」,後增「」旁,以「」為聲。「」從「」聲與「」從「」聲為一字異體。參見「」、「」、「」。
」表示興盛、興旺。如三國蜀諸葛亮〈治軍〉:「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朱子語類.易.綱領上》:「有氣有形便有數,物有衰旺,推其始終,便可知也。」
從「」從傾斜的「」,表示中午已過,太陽偏西,映照出來的人影傾斜。本義是太陽偏西、日昃之時,孔穎達認為相當於未時,大約在下午二時左右。
從「」從傾斜的「」,表示中午已過,太陽偏西,映照出來的人影傾斜。本義是太陽偏西、日昃之時,孔穎達認為相當於未時,大約在下午二時左右。後來「」被改為形近的「」,「」字就由表意字轉化為從「」,「」聲的形聲字(裘錫圭)。三體石經改從「」聲。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太陽偏西的一段時間,《合集》20421:「昃雨自北」,表示太陽偏西時自北邊下雨。又用作人名。
金文用作人名,滕侯昃戈:「滕侯昃之造㦴(戟)。」
戰國竹簡借「」字來表示「」,用作時間詞,《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233:「清旦、食時、日則(昃)、莫(暮)、夕。」《儀禮.既夕禮》:「日側」,鄭玄注:「謂將過中之時」,賈公彥疏:「《尚書.無逸》云文王『至於日中昃』,昃即側也。」《說文》:「側,旁也。」
」又通假為「」,《郭店簡.語叢四》簡12-13:「賢人不在昃(側),是胃(謂)迷惑。」
」小篆作「𣅦」,《說文》:「𣅦,日在西方時,側也。從日,仄聲。《易》曰:『日𣅛之離』。」徐鉉曰:「今俗別作𣅳,非是。」自甲骨文觀之,「𣅳」應是「𣅦」的古寫。段玉裁注:「𣅦,隸變作昃。」傳世本《周易.離》作「日昃之離」。
金文從「」從「」,「」象人形而突顯頭部,以表示頭頂的天空,「」表示陽光普照,天空一片晴朗,本義是廣闊無邊、一望無際的天空,引申為廣大遼闊、明亮等義。
金文從「」從「」,「」象人形而突顯頭部,以表示頭頂的天空,「」表示皓日當空,清明晴朗,本義是廣漠的天宇,「昊天」即「皓天」,表示光亮浩瀚的天空,指天空陽光普照,廣大無際,引申為廣大無邊、明亮等義。「」小篆作「」,《說文》:「昦,春爲昦天,元气昦昦。从日、夰,夰亦聲。」張舜徽認為白色的(猶明亮的)天稱為「」(「」),《說文解字約注》:「天之色光明時多,昏暗時少,故昦天乃天之通名,本無春夏定限也。天白謂之昦,猶頭白謂之顥耳。」「昊天」又叫「昊空」,清魏源〈秋夕〉詩之三:「出仰昊空,昊空寥落。」意謂出來仰望天空,天空冷清孤寂。
古代有「昊天」是夏季的天的說法。《爾雅.釋天》:「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釋名.釋天》:「春曰蒼天,陽氣始發,色蒼蒼也;夏曰昊天,其氣布散,皓皓也;秋曰旻天,旻,閔也,物就枯落,可閔傷也;冬曰上天,其氣上騰,與地絕也。」郝懿行、張舜徽、王鳳陽等已指出,「蒼天」、「昊天」、「旻天」、「上天」在古代都是對「」(上帝)的稱呼,與四季無關。
金文、戰國竹簡「」表示昊天。史牆盤:「昊照亡(無)斁」,表示上天沒有厭倦地照耀、看顧着。《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6:「〈昊天又(有)城(成)命〉」。「昊天有成命」在簡文中是《詩經.周頌》的詩篇名,表示上天有既定的明命、意旨。
」表示晴空,亦見於古書,清沈壽榕《玉笙樓詩録.庭梅盛閒仲畇師命賦》:「今年大雪未飛雪,朔風吹出千林白,朝朝晴昊照繁英,恰似尋常剛二月。」意謂今年大雪,雪花不停地飛散,隨着北風吹蕩,染白了無邊的樹林,晴空天天照耀着繁盛的花兒,猶如平常適逢(農曆)二月的仲春時分。盛開的花朵常與「晴昊」並提,元郭鈺《靜思集.題王楚善梅二首》:「記得玉堂揮采筆,萬花晴昊照深杯。」意謂記得在玉飾的殿堂裏揮動文采華麗之筆,繁花似錦,晴空萬里,映照着滿盈的杯子。
古人又喜歡用明亮的鏡子來比喻「晴昊」,王邁《臞軒集.白髮嘆》:「青銅作明鑑,皎皎鋪晴昊。照我沐初晞,幾縷經霜草。」意謂青銅造的明鏡,明亮潔白,猶如鋪展一片晴空,(鏡子)映照出我沐浴在希微的晨光中,(照見)幾條白髮,猶如經歷風霜的野草。唐李白〈覽鏡書懷〉:「自笑鏡中人,白髮如霜草。」
」表示廣闊的天空,日光照耀,一片光明,故「」又有光明之意,唐陸龜蒙〈秋蟲賦〉:「香殘漏永,月昊樓明。」意謂檀香焚燒久了,殘留餘燼,漏壺的水滴悠長(形容漫漫長夜),皜皜的月光照亮樓臺。
「少昊」又作「少皞」、「少皡」,是上古五帝之一,黃帝之子,嫘祖所生,名摯;以金德稱王,故又稱為「金天氏」。
成語「昊天罔極」表示父母之恩,好比皓天,廣大無邊,難以盡報。《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謂父母生我養我,撫育我,畜養我,看顧我,關心我,出入把我抱在懷中,父母的恩德,如浩瀚的天空,無窮無極,永遠都報答不盡。後世又用「昊天恩」來比喻父母養育之大恩。明陸采《懷香記.京邸遇舊》:「劬勞鞠養,昊天恩頃刻難忘。」意謂父母辛勞養育之恩,片刻不忘。
甲金文從「」從「」,會太陽剛出時呼喚大家起身幹活的叫聲,這種叫聲大概多數有一定的調子,是歌唱的一個源頭,「」是「」的初文(裘錫圭)。本義是叫喊、高呼。
甲金文從「」從「」,表示曉日初出,呼唱報曉,呼醒眾人。古人物質缺乏,故多靠陽光取暖,早上陽光衝破黑暗,光明和暖,使人很容易不自覺地鼓舞歡呼(參王獻唐〈周昌鉨考〉)。這與常人一般喜歡晴天多於陰天的心情是一貫的。故「」字會太陽剛出時呼喚大家起身幹活的叫聲,這種叫聲大概多數有一定的調子,是歌唱的一個源頭,「」是「」的初文(裘錫圭〈說字小記〉)。本義是叫喊、高呼。「」字的本義是日出而呼喚,與「」字(表示黑夜中說出自己的名字)相類,參見「」。
春秋戰國文字多有變體,或把「」形置於「」內,「」形或訛變為「」、「」,《說文》小篆訛為從「」從「」,而《說文》籀文仍保留從「」之形。
甲骨文用作祭名。金文表示繁盛、昌盛,蔡侯申盤:「子孫蕃昌」。
竹簡讀作「」,表示稱贊,《銀雀山漢簡.晏子.一六》:「公射,出質,堂上昌(唱)□」。傳世本《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晏子死景公哭之稱莫復陳告吾過》作「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意謂景公射箭,箭脫靶而去,大夫們還異口同聲地稱贊他射得好(孫彥林、周民、苗若素)。又讀作「」,表示提倡、宣揚,《郭店簡.緇衣》簡30:「古(故)大人不昌(倡)流[言]」,傳世本《禮記.緇衣》作「故大人不倡游言」。
《說文》:「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𣅊,籒文昌。」
甲金文從「」從「𡿧」,「𡿧」或為聲符(季旭昇)。「𡿧」為「」的初文,字象洪水將日淹沒之形,本義是水災。後因古人不忘以往洪水為患,字由水災引申指往昔、昔日。
甲金文從「」從「𡿧」,「𡿧」或為聲符(季旭昇)。「𡿧」為「」的初文,字象洪水將日淹沒之形,本義是水災。後因古人不忘以往洪水為患,字由水災引申指往昔、昔日。
《說文》:「昔,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𦝙,籒文从肉。」按許慎所釋為「」之本義,與「」字不同。參見「」。葉玉森以為「」因「古人殆不忘洪水之災,故制昔字取誼於洪水之日」,後引申為往昔之意,學者多從此說。
甲骨文「」指往昔,《合集》137反:「昔甲辰」,指過去的甲辰日。另《合集》301亦有「昔乙酉」一語。
金文「」亦指往日、當初,曶鼎:「昔饉歲,匡眾氒(厥)臣廿(二十)夫,寇曶禾十稊」,指以往饑荒的一年,匡氏的奴隸和家臣二十人,強搶了曶的十稊禾。又用作人名,史昔鼎:「史昔其乍(作)旅鼎。」
戰國竹簡「」指往昔,《清華簡二.繫年》簡1:「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秦簡中「」又可讀為「」,指憑藉,《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詰咎》簡29背-1:「人毋(無)故而鬼昔(藉)其宮,是謂丘鬼。」
漢帛書「」讀作「」,《馬王堆.老子乙本》第219行:「萬物昔(作)而弗始」,通行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范應元本則作「萬物作焉而不為始。」「」又可通為「」,指舉措,《馬王堆.老子甲本》第26行:「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另字又可讀為「」,《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羅(離)》初九:「禮(履)昔(錯)然,敬之,無咎」,王弼注:「錯然,敬慎之貌也。」全句指行走時謹慎小心,恭敬處事,必無咎害。或讀為「」,《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辰(震)》上六:「辰(震)昔(索)昔(索),視懼(矍)懼(矍),正(征)凶。」「」通行本作「」,孔穎達疏:「索索,心不安之貌。」全句指震雷使人心不安,兩眼惶恐不定,向前進取必有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