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𢆶 (主部件) 共 8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8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𢆶
甲金文象兩束絲之形,本義是絲線。
甲金文象兩束絲之形,本義是絲線。「𢆶」與「」皆象兩束絲之形,不過「𢆶」無上下兩端之緒形,兩字於甲骨文用法有別。金文「𢆶」、「」開始用法相混,故李孝定、張世超等認為「𢆶」、「」是同字異體,晚周或春秋以後始分化為二字。《說文》訓「𢆶」為微,乃「」之引申義,蠶絲幼細,故引申有幽微之義。參見「」。
甲金文借來表示近指代詞,與「」同義,典籍作「」,師同鼎:「用鑄𢆶(茲)尊鼎」。
金文又用作「」,商卣:「𢆶(絲)廿寽」。
《說文》:「𢆶,微也。从二幺。凡𢆶之屬皆从𢆶。」𢆶乃漢字的一個重要部件,許多很抽象的字的組成都涉及「𢆶」。參見「」、「」。
幽字古文字從𢆶從火或山,主要解作細小或幼細,後或引申作隱匿之意。
」字的甲骨和金文結構有新舊二說。舊說主要依據《說文》:「幽,隱也。從山中𢆶,𢆶亦聲」。而孫海波、李考定等都持新說,認為「」實從火從𢆶,並指出山乃火之誤,「」是指「𢆶」(即兩縷細絲)因為幼細,必須以火照亮,才可得見。由於「」的古文字從火者屬甲骨,從山者屬金文,而甲骨金文早出;況且幽、𢆶二字又音近,其為幼細的意義關係較為直接,故上述二說中應以新說為合理,或可以說,幽之原義應為細小,隱匿是後來的引申意義。
金文從「𢆶」從「」,「𢆶」象絲線,指細微的事情,「」象人持戈戍守,表示防範細微的事情,有防微杜漸之意(關子尹)。戴侗認為表示戍守者當察於物色幾微之間,故可引申為幾微、危殆。
𢆶」從二「」(後來在簡帛文字中亦有從一「」的),即兩條細絲並列之形,意會一些「細微之極」的事情或事態,《周易.繫辭上》中「夫易,聖人所以極深而研幾」中的「」,即是此意;「」則解持戈防守。二者合起來,便意會吾人對「細微之極」的事象保持警惕,以免陷入危險,有「杜漸防微」之意。這說明了許慎《說文》中的解釋實有其道理:「幾,微也,殆也。從𢆶從戍。戍,兵守也;𢆶而兵守者危也。」總的而言,「」從部件上看,主要的意思是「」,但「」又可引申出「」(《爾雅.釋詁》直接說:「幾,危也。」),並顯出了深邃的哲理。「」字後來多用於虛詞的建立上,如「幾乎」、「幾希」、「庶幾」等,其中的「」字都不是同音假借,而都從「」的原義引申而得。「」字後來又孳乳出「」一字,其抽象與「」實不遑多讓。
中國古代哲學中,許多重要的哲學討論都和「」字有關。例如《周易.繫辭下》中有「知幾其神乎」、「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等語,很清楚地道出了認識與掌握「」對於世道人生的重要。但「」一字對後世學術思想影響之最,當推《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後世號稱「十六字心傳」的經典名句,因為此中提到的「」和「」,正是「」一字的要旨所在。雖然《尚書.大禹謨》早被清儒閻若璩判定為偽書,但「」、「」二者與「」的關係起碼在《荀子.解蔽》中已有很清楚的論述:「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荀子明確地指出了「」字裏「」、「」的辯證關係。而此中有關「」與「」的討論,後來幾乎吸引了宋明所有儒者的探究,其影響之深遠,真的匪夷所思。
一說金文從「𢆶」從「」從「」(或從「」),象以絲繩把人懸起,而戈加於絲,絲斷在即,千鈞一髮,危在旦夕之狀(金國泰、張世超)。本義是危殆。由絲斷在即,引申為將要、將近、幾乎之義。「」又可表示隱微,指事物的跡象、吉凶的先兆,也可能是從危亡在即、生死存亡繫於一線之意引申而來。《說文》:「幾,微也。殆也。从𢆶从戍。戍,兵守也。𢆶而兵守者,危也。」
金文用作人名。幾父壺:「易(賜)幾父」,表示賞賜幾父。
戰國竹簡表示多少,《郭店簡.老子乙》簡4:「隹(唯)與可(阿),相去幾可(何)」,意謂應諾和呵聲,相差多少?又通假為「」,《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1:「幾(愷)俤(悌)君子」,表示和樂平易的君子。又表示危殆,《上博竹書二.從政甲》簡8:「從正(政)又(有)七幾」,意謂從政有七種容易引起危殆的事。又通假為「」,《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42:「此出帀(師)之幾(忌)」。又通假為「」,《上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簡14:「幾(豈)敢不以亓(其)先人之傳等(志)告」,意謂怎麼敢不告知先人的傳記。《上博竹書五.競建內之》簡9:「幾(豈)不二子之憂也才(哉)」,豈不是你們二人所擔憂的事嗎?
甲骨文從「」從「」,金文從「」從「𢆶」,本義為以刀切斷絲線。
甲骨文從「」從「」,金文從「」從「𢆶」,與《說文》古文同形,「」、「𢆶」皆象絲形,會以刀切斷絲線之意。《說文》:「絕,斷絲也。从糸从刀从卩。𢇍,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表示斷絕,中山王方壺:「以內絕卲公之業,乏其先王之祭祀。」
」可表示斷,即分成兩段或幾段。《荀子‧修身》:「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也表示斷絕。《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可引申為滅亡;死亡。《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勦絕其命。」孔傳:「勦,截也。截絕,謂滅之。」
」還表示竭、盡。《淮南子‧本經訓》:「是以松柏箘露夏槁,江河三川絕而不流。」高誘注:「絕,竭也。」
」也指橫度;越過。《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楊倞注:「絕,過。」
」亦表示拒絕。《後漢書‧張奐傳》:「董卓慕之,使其兄遺縑百匹。奐惡卓為人,絕而不受。」
」還可用作副詞。《詩‧小雅‧正月》:「終踰絕險,曾是不意。」
金文從「」的繁體從「𢆶」,「」、「𢆶」皆是「」的聲符,所以「」是雙聲字。「」表示子孫代代相接,「𢆶」象絲線,有連綿不斷之意,故「」的本義是孳乳、孳生、生育。
金文從「」的繁體從「𢆶」,「」、「𢆶」皆是「」的聲符,所以「」是雙聲字。「」表示子孫代代相接,「𢆶」象絲線,有連綿不斷之意,故「」的本義是孳乳、孳生、生育。
金文「」字與《說文》「」字籀文形近,所從的「」與甲骨文「」字的繁體相近,勾勒出小孩的臉、頭髮、身體,並強調小孩頭大身小的特徵。參見「」。
《說文》:「孳,汲汲生也。从子,玆聲。𢀐,籒文孳从絲。」《書.堯典》:「鳥獸孳尾」,孔安國傳:「乳化曰孳。」《資治通鑑.晉紀五》:「子孫孳息」,胡三省注:「孳,生也。」「」也有生長之義,「孳息」即孳生。
金文多通假為「」,表示爵等、爵位之「」,士山盤:「六孳(子)」,「」是古國名,《春秋.文公五年》:「楚人滅六」,在安徽六縣北(董珊),「六孳」又作「彔子」(郭沫若),表示被封為子爵的彔國諸侯。「」又用作人名,宗周鐘:「南或(國)𠬝孳(子)」,疑是南國的首領名叫「𠬝子」。參見「𠬝」。
《說文解字注》:「蕃生之義當用孳,故从兹。無怠之義當用孜,故从攴。」
金文從日,下有絲,表示日光下看絲線,才能顯現其微細之處。
金文從「」從「𢆶」,「𢆶」象兩束絲,日下有絲,許慎認為「」表示在明亮的陽光下看絲,才能看出其微小之處。《說文》:「㬎,衆微杪也。从日中視絲。古文以爲顯字。或曰衆口皃。讀若唫唫。或以爲繭;繭者,絮中往往有小繭也。」
《說文》認為「」是「」的古字。按「」晚出於戰國,「」字早見於西周,故「」可能是「」的簡省。參見「」。「𢆶」的頂端兩頭與「」形相連,故學者認為「」是從頂部相連的「𢆶」。金文「」字從頂部相連的「」(「」的初文)。
」金文用作人名。侯馬盟書從「」從頂部相連的「」,通讀作「」,「丕顯」表示大大地顯揚。
金文從「」,「𢆶」聲。本義是上對下的仁愛、慈愛。
金文從「」,「𢆶」聲。戰國楚系文字構形相同。小篆從「」,「」聲。本義是上對下的仁愛、慈愛。《說文》:「慈,愛也。从心,茲聲。」
金文表示慈愛,如中山王方壺:「慈孝㝨惠。」此用法亦見戰國竹簡,如《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3:「古(故)慈㠯(以)㤅(愛)之,則民又(有)[目辛](親)。」又見傳世文獻,如《周禮.地官.大司徒》:「一曰慈幼,二曰養老。」鄭玄注:「慈幼,謂愛幼少也。」
」又特指父母疼愛子女。如《管子.形勢》:「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父慈子孝,夫信妻貞,家之福也。」
」也指孝敬父母。如《莊子.漁父》:「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漢書.文三王傳》:「孝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常欲留長安侍太后。」
」引申表示母親的代稱。如南朝齊謝朓〈齊敬皇后哀策文〉:「閔予不祐,慈訓早違。」「慈訓」指母親的教訓。北宋王安石〈寄虔州江陰二妹〉:「庶雲留汝車,慰我堂上慈。」又如「家慈」,是對別人謙稱自己的母親。
磁石的「」本寫作「」,古人以磁石引鐵與慈母愛子相比。如《呂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鐵,或引之也。」《淮南子.說山》:「慈石能引鐵,及其於銅,則不行也。」後來加注「」旁分化出「」字,又簡化為「」。
金文「」象四「」(「」)相連,故有繼續、連續之意。
金文不從「」,從「𢆶」從「」從「」從兩短橫,兩短橫是省文符號,表示是「𢆶」的省文。何琳儀認為其形象四糸相連,故有繼續、連續之意。金文表示繼續,拍敦:「繼母(毋)圼(㘿),用祀」,表示延續祭祀,不要斷絕。
《說文》:「繼,續也。从糸㡭。一曰反𢇍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