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凡 (主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骨文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郭沫若)
甲骨文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郭沫若)左側豎筆直而短,象盤底圈足之形,右側豎筆向外彎曲,象盥盤口沿之形。「」和「」的字形較為相近,但「」一般只有右側豎筆向外彎曲,而「」則是左右豎筆對稱,多為直筆。(寇占民、王子楊)
甲骨文用作地名,如《合集》29383:「王至于凡田,湄日亡𢦔(災)。」意謂王去到凡地田獵,整天沒有災害。又如《合集》33568:「鼎(貞):王其田,亡𢦔(災)。才(在)凡。」意謂王去田獵,沒有災害,在凡地。
金文或加上「」旁。(參王子揚)古文字往往加「」與不加「」無別。「」被借作概括之詞,如多友鼎:「凡㠯(以)公車折首二百又□又五人。」又如新郪虎符:「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
簡帛文獻的「」也表示概括,如《郭店簡.語叢四》簡5:「凡敓(說)之道,級(急)者為首。」《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凡為吏之道,必精絜(潔)正直,慎謹堅固。」「」多用作假借義,後世又另造「」、「」以表示本義。《說文》:「凡,最括也。」
」還表示平常、平凡。《廣韻.凡韻》:「凡,常也。」如《孟子.盡心上》:「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
」表示塵世、世俗。如唐代牟融〈寄羽士〉:「別來有路隔仙凡,幾度臨風欲去難。」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清心寡欲脫凡塵,快樂風光本分。」
甲金文從「」從一點,「」象盤形,但於「」字中所指應與盤無關。甲骨文或從「」,構形本義不明。或說一點象丹砂之形,象礦井中有丹砂,表示採丹井。
甲金文從「」從一點,「」象盤形,但於「」字中所指應與盤無關。甲骨文或從「」,構形本義不明。或說一點象丹砂之形,象礦井中有丹砂,表示採丹井。按「」字作為部件,與「」形通用,參見「」、「」字。
甲骨文用為地名、方國名。如「己卯卜王才(在)丹」。
金文除用作人名外,又表示丹砂、朱砂。庚贏卣:「易貝十朋又丹一𣐼」,郭沫若曰:「丹,丹砂。𣐼字從木厈聲,疑即管之異文。丹砂之單位以𣐼言,猶貝以朋言,車以輛言,馬以匹言。」
戰國文字表示赤色的意思,《上博楚竹書七.武王踐阼》:「太公望奉丹箸(書)以朝」,「丹書」即用紅色筆墨所寫的書。
《說文》:「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凡丹之屬皆从丹。𤮺,古文丹。㣋,亦古文丹。」段玉裁注:「丹者石之精,故凡藥物之精者曰丹。」
」是「𠬝」的後起形聲字,「𠬝」字是制服、降服、屈服等義之初文,後增「」,林潔明則認為「」象人奉盤服事,本義為服事。
」是「𠬝」的後起形聲字,「𠬝」字是制服、降服、屈服等義之初文,後增「」,林潔明則認為「」象人奉盤服事,本義為服事。
金文「」形或訛變為「」形,秦漢簡帛「」字仍從舟作,與小篆同,至於後來服字被歸入「」部,便更是訛上再訛。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表示職事、職務,班簋:「王令(命)毛伯更虢城公服」,更讀為庚,續也,表示王命毛伯繼虢城公之職也。
《說文》:「服,用也。一曰車右騑,所以舟旋。从舟𠬝聲。𦨈,古文服从人。」
甲骨文從「」從「」,造字本義不明。「」多表示旁邊、廣泛、另外的等義項。
甲骨文從「」從「」(一說「」為「」的省寫,參《字源》),造字本義不明。西周金文從「」從「」。「」的上部或加一橫畫,為飾筆。又有「」和「」共用一橫畫的字形。戰國文字的「」或訛為「」形。《說文》小篆的字形進一步誤變,至隸書之字形為後世所本。
甲骨文用為地名,如《合集》36945:「癸亥王卜,才(在)旁,鼎(貞):旬亡[𡆥犬](憂)。」又有「旁方」,是方國名,如《屯南》918:「鼎(貞):王令旁方㚔。」
金文用為人名,如旁肁鼎:「旁肁(肇)乍(作)尊諆。」又讀為「」,表示方位,如者減鐘:「聞于四旁(方),子子孫孫永保是尚。」
簡帛材料表示旁邊,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7背1:「宇四旁高,中央下,富。」《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134行:「或在鼻,或在口旁,或齒齦,或在手指。」又用作地名,如《清華壹.楚居》簡6:「酓(熊)延自旁屽徙居喬多。」「旁屽」、「喬多」皆是地名,「熊延」是楚王,指楚王熊延從旁屽遷居到喬多。
傳世文獻中「」還表示廣泛、普遍。如《尚書.說命下》:「惟說式克欽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
」又表示另外的、別的。如《韓非子.顯學》:「今夫與人相若也,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唐代李白〈公無渡河〉:「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還表示將近,如《莊子.人間世》:「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又表示偏頗、不正,如《荀子.議兵》:「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
甲骨文從「」從「」。「」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後增「」旁作。金文「」訛為從「」從「」。盥盤之義後來以「」或「」表示。
甲骨文從「」從「」。「」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後增「」旁作。金文「」訛為從「」從「」。盥盤之義後來以「」或「」表示。郭沫若云:「字當作[凡攴],譌變而為从舟从殳,而杯槃字乃益之以木作槃,或益之以冊作盤。」
甲骨文用作人名,如《合集》23100:「王[𡧊止](賓)般庚,亡𡆥(憂)。」「般庚」即「盤庚」,是殷先王之名。又如《合集》4259正:「古鼎(貞):般往來亡𡆥(憂)。」
金文也用作人名,如作冊般甗:「王商(賞)乍(作)冊般貝。」也用作盛水之盤,如單子白盤:「單子白乍(作)寶般(盤)。 」
」在古書中又表示旋轉,如「般旋」、「般桓」等。如《禮記.投壺》:「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辟。』」孔穎達疏:「主人見賓之拜,乃般曲折還,謂賓曰:『今辟而不敢受。』言此者,欲止賓之拜也。」「般還」指古人受拜時退縮轉身的動作,以表示謙讓。又如《文選.賈誼〈弔屈原文〉》:「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李善注:「言般桓不去,離此愆尤,亦夫子自為之故,不可尤人也。」
」可通「」,表示頒發、分發,如《墨子.尚賢中》:「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又表示分布,如《漢書.禮樂志》:「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顏師古注:「般讀與班同。班,布也。」又表示回、還,如《漢書.趙充國傳》:「而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
」表示搬運、運送,後作「」。《玉篇.舟部》:「般,運也。」如唐代陸贄〈賑恤諸道將吏百姓等詔〉:「宜令度支於淮南浙江東西等道量置場加價和糴米三五十萬碩,差官般運於諸道。」《舊唐書.食貨志下》:「至四月已後,始渡淮入汴,多屬汴河乾淺,又般運停留,至六七月始至河口,即逢黃河水漲,不得入河。」
」可作量詞,表示種類。唐代張鷟《游仙窟》:「一種天公,兩般時節。」明代馮夢龍《三遂平妖傳》第8回:「又且資性聰明,諸般經典雖不肯專心誦習,若是教他一遍,流水背誦出來。」
」還表示相同、一樣。如元代白樸《梧桐雨》第三折:「怎生般愛他看待他,忍下的教橫拖在馬嵬坡下!」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3回:「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