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厂 (主部件) 共 13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厂 | 金文中從「厂」的字應該是從「石」的省形(參金文形義通解、季旭昇),例如「段」、「原」、「厚」等字。甲骨文的「石」是指山石,所以《說文》訓「厂」為「山石之厓巖」。另外,「厂」與象屋形的「广」本不同字,然而兩者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故金文偏旁偶有互作。 《說文》:「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厈,籀文從干。」 「厂」、「厈」、「岸」古本一字,「厂字本象石岸之形。周秦或加干為聲符作厈,後又或於厈上加山為意符作岸,故厂、厈與岸實為一字。」(高鴻縉《中國字例》),參見「厈」、「屵」、「岸」。 | |||||||||||||||||
反 | 金文通讀為「返」,表示返回、歸還,善父山鼎:「反(返)入(納)堇(瑾)章(璋)。」又表示背叛,白懋父簋:「東尸(夷)大反」。又通假為「鈑」,表示金鉼,九年衛鼎:「帛(白)金一反(鈑)」。《爾雅.釋器》:「鉼金謂之鈑。」又用作人名和地名。 《說文》:「反,覆也。从又,厂反形。𠬡,古文。」 | |||||||||||||||||
石 | 金文承甲骨文,從厂從口。金文用作重量單位,重一百二十斤,[妾子]𧊒壺:「冢(重)一石三百卅九刀之冢(重)。」「通作「祏」,表示宗廟裏藏神主的石室,如父辛卣:「石(祏)宗」。又用作人名等。 《說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凡石之屬皆从石。」《說文》小篆從○,不從口。以○象石頭之形,與古文字不合。《康熙字典》小篆改從口,與古文字同。段玉裁注:「或借為碩大字,或借為䄷字」。 戰國秦漢文字,「石」同音通作「碩」,《漢書.律歷志》:「石者,大也。」《馬王堆.易》:「石果不食」,傳世本《易》作「碩果」。 「石」作為重量單位,其後《說文》作「䄷」,云:「䄷,百二十斤也。」桂馥《義證》云:「䄷,今省作石,讀為擔。」《楚辭.九章.悲回風》:「重任石之何益」王逸注:「石,一作秙。」洪興祖補注:「秙,當作䄷,音石,百二十斤也。」 | |||||||||||||||||
厎 |
| 後來「厎」引申為磨礪、鍛鍊,《文選.鄒陽〈上書吳王〉》:「聖王厎節脩德,則游談之士,歸義思名。」李善注:「厎,礪也。」 金文用作職官名,害簋:「官𤔲夷僕、小射、厎魚。」「厎」字陳夢家釋作「底」,認為「底魚」即刺魚、叉魚,是射魚之官。按金文從「厂」不從「广」,「厎」、「底」形音皆近,解釋「厎魚」為射魚之官,可作參考。《淮南子.時則》:「天子親往射漁」。《左傳.隱公五年》:「公矢魚于棠」,指魯隱公在棠地用弓箭射魚,反映古代射魚之俗。 古書或把「底」字訛寫作「厎」。如:唐代伍喬〈觀山水障子〉:「功績精妍世少倫,圖時應倍用心神。不知草木承何異,但見江山長帶春。雲勢似離巖厎石,浪花如動岸邊蘋。更疑獨泛漁舟者,便是其中舊隱人。」「巖厎石」即「巖底石」。又如:元代黄溍〈題松溪圖〉:「獨騎瘦馬走赤日,忽對畫圖雙眼明。想見髙人茅屋厎,石牀卧聽松風聲。秋風漸髙霜露白,松根茯苓已堪食。鬱紆遲暮祗自憐,卷圖還客三歎息。」「茅屋厎」即在「茅屋底」,此句指世外高人在茅屋底下臥聽松濤。 | ||||||||||||||||
侯 | 甲骨文表示侯伯、諸侯。金文表示諸侯外,還用作人名。令方彝:「眔百工,眔者(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命)。」 《說文》:「春饗所射侯也。从人;从厂,象張布;矢在其下。天子射熊虎豹,服猛也;諸侯射熊豕虎;大夫射麋,麋,惑也;士射鹿豕,爲田除害也。其祝曰:『毋若不寧侯,不朝于王所,故伉而射汝也。』𥎦,古文侯。」 | |||||||||||||||||
厚 |
|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表示多、大,史牆盤:「厚福豐年」。𤼈鐘:「厚多福」。又用作姓氏。 戰國竹簡或從「石」,從「𩫖」省,「石」形與「后」形相近,「𩫖」(象城牆,「墉」的初文)於古文字與「土」形可通用,故《說文》「厚」字古文作「垕」,是竹簡字形的訛變。李守奎認為竹簡的「厚」字是從「石」從「𩫖」省的會意兼形聲字(「𩫖」亦是聲符,與「厚」字侯東陰陽對轉),會城牆之厚。西周中期的王臣簋已寫作從「厂」從「𩫖」之形,應是寫字的人已不清楚「厚」字的本義,而另造形體相近的,從「厂」從「𩫖」會城牆之厚的「厚」字。竹簡表示大也,《郭店楚簡.老子甲》簡5:「罪莫厚乎甚欲」。 《說文》:「𠪋(厚),山陵之厚也。从𣆪、从厂。垕(𡊵),古文厚从后、土。」 | ||||||||||||||||
度 | 戰國金文「度」字所從的「石」字的「口」形訛變為「廿」,與「庶」字的演變同步。參見「庶」。 《說文》:「度,法制也。从又,庶省聲。」段玉裁注:「周制,寸、尺、咫、尋、常、仞皆以人之體爲法。寸法人手之寸口,咫法中婦人手長八寸,仞法伸臂一尋,皆於手取法,故從又。」 金文表示計算長短的標準,商鞅量:「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陸德明《經典釋文》:「度,丈尺也。」 | |||||||||||||||||
厜 | 金文用作人名。十七年邢令戈:「冶厜執齊」。「執齊」是金文習語,表示執掌調和冶鑄合金配料之事,「冶」是冶工,即鑄器者,「厜」是人名。 | |||||||||||||||||
原 | 後來「原」用來表示原來、原本等引申義,故加「水」造「源」來表示水源的本義。原本、原由的「原」,古代本用「元」字表示,是「元」的引申義;明初因嫌與元朝之「元」相混,才改用「原」字表示(顧炎武、郝懿行、裘錫圭)。注意「原」與「元」的異同,「原」本義為源泉,「元」本義為人頭,故二字都有「本原」、「根本」之義(谷衍奎)。 此外,「原」是水源的本字,而草原的「原」本來用「邍」來表示,表示野獸出沒的原野。後來「原」吞併了「邍」字的功能。參見「邍」。 金文用作地名,散盤:「封于原道,封于周道。」「原道」、「周道」都是地名。又用作人名,雍伯原鼎:「雍白(伯)原乍(作)寶鼎」。 戰國竹簡表示水源、源頭,《上博竹書六.用曰》簡6:「繼(絕)原(源)流淲(澌),丌(其)古(胡)能不沽(涸)?」意謂斷絕源頭,支流止盡,怎能不乾涸呢? | |||||||||||||||||
庶 | 于省吾指出燒石以烙烤食物,或投燃石於盛水之器以煮之,是原始人類熟食的一種習慣作法。《周禮.秋官.庶氏》鄭玄注︰「庶,讀如藥煑之煑」,乃「庶」與「煑」古字可通用之例。 早期金文從「石」從「火」。後來「石」訛作「广」及「廿」(明顯的例子如中山王鼎)而成「𢉙」。「𢉙」字見於春秋早期(魯大𤔲徒子仲伯匜),此字形為小篆所承,《說文》︰「𢉙,屋下衆也。从广从炗。炗,古文光字。」許氏「屋下」一訓本於「广」,而其「眾也」之說則說而不解;徐鉉解釋曰︰「光亦衆盛也」,仍令人費解。許慎、徐鉉據訛變後的字形臆測立說,故不可信。然而《說文》的說法長久以來為後學所沿襲。 甲骨文表示烹煮,《合集》16271:「庶(煮)牛」。 金文表示眾多,大盂鼎:「庶人」,即眾人。徐王子鐘:「以樂嘉賓,朋友者(諸)臤(賢),兼以父兄庶士」。「庶士」即多士、眾士。「庶民」表示普羅百姓、平民,中山王方壺:「作斂(歛)中則庶民附」,意謂勞役賦歛適中則庶民歸附。又表示古代妾所生的後代,側室之子女。魯大𤔲徒子仲伯匜:「魯大𤔲(司)徒子中(仲)白(伯)其庶女厲孟姬媵它(匜)」,「匜」是傾注清水的禮器,意謂此匜是魯大司徒子仲伯為其妾所生的名叫厲孟姬的女兒而鑄造的陪嫁器皿。 戰國竹簡表示眾多,「庶民」、「庶人」指普羅百姓,《上博竹書二.魯邦大旱》簡6:「庶民」,《上博竹書四.相邦之道》簡3:「庶人」。「庶羞」指多種珍餚美味,如《儀禮‧公食大夫禮》:「上大夫庶羞二十」,杜甫《後出塞》詩:「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又通假為「炙」,《包山楚簡》簡258:「庶(炙)豬」、「庶(炙)鷄」,表示烤豬、烤鷄。九店56號墓簡53:「日出庶(炙)之」,「炙」表示照曬(李家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