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鳥 (主部件) 共 6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鳥 | 甲骨文用為人名、地名,亦有用作本義,表示鳥,如《合集》116:「呼取生芻鳥」,生芻鳥即活的雛鳥。金文用作人名、族氏名。「鳥」與「隹」在古文字中皆為鳥類之象形,故通用。除鳥字外,古文字中還有許多和與鳥類有關的其他象形字,其形體的分別多在於鳥冠或尾部式樣的不同,如「舄」、「焉」、「鳶」、「燕」等。「鳥」字後來成為「鳥類」或「飛禽」的通稱,如《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21:「北方之旗以鳥」,表示北方之旗用鳥為圖案。「鳥」字引申為「鳥類」後,許多不同的雀鳥便都以「鳥」形加上音譬的形聲字來表達。這些字於《爾雅.釋鳥》篇中有極詳盡的記載。 「鳥」字《廣韻》「都了切」,屬「端母」字,該字在現代方言常有層次差異。如粵語「鳥」有鼻音聲母讀法niu5和塞音聲母讀法diu2。鼻音聲母讀法為目前常用讀音,如「比翼鳥」、「鳥語花香」等詞皆讀此音。塞音讀法則只保留作詈罵詞,多用於口語,屬於較早層次讀音,具有較古特徵。指人、畜雄性生殖器,後世用「屌」字表示。早在《水滸傳》七十一回裡已有「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四十四回裡則有「哥哥,你看我結果那呆鳥」。《西廂記》三本三折也有「赫赫,那鳥來了」。 | |||||||||||||
鳧 | 《說文》:「鳧,舒鳧,鶩也。从鳥,𠘧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今野鴨也。家鴨曰舒鳧,曰鶩,曰𪁨,俗作鴨,以其行步較鳧為舒遲,故曰舒鳧。」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鳥〉曰:『舒鴈,鵝。』『舒鳧,鶩。』〈内則〉注同。舍人、李巡云:『野曰鴈,家曰鵝。野曰鳧,家曰鶩。按野曰鴈、鳧。而畜於家者曰舒鴈、舒鳧;是爲鵝、鶩。舒者,謂其行舒遟不畏人也。」即是說野鵝稱為「鴈」,家養的稱「鵝」;野鴨稱為「鳧」,家養的稱「鶩」。 《詩.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鳧與鴈。」朱熹集傳:「鳧,水鳥,如鴨,青色,背上有文。」全句意謂鳥兒們快要飛起來時,射野鴨,打野鵝。杜甫〈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早鳧江檻底,雙影謾飄颻。」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鳧》:「鳧,東南江海湖泊中皆有之。數百爲群,晨夜蔽天,而飛聲如風雨,所至稻粱一空。」 野鴨的腿短,而白鶴的腿長,成語「斷鶴續鳧」表示截下鶴的長腿接到野鴨的短腿上。比喻強做違反規律的事。語本《莊子.駢拇》:「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參《漢語大詞典》)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14161:「王入于鳧」,意謂商王進入鳧地。金文用作國族名,鳧弔匜:「鳧弔(叔)乍(作)旅它(匜)。」「匜」是用來盛水的器皿,意謂鳧叔鑄造隨行用的匜。 戰國竹簡「服」字的異體從「鳧」為聲符,《清華簡一.尹至》簡4-5:「湯𨓏(往)𨒌(征)弗服」,意謂成湯前往征伐不服從商朝的部族。 漢帛書用作本義,《馬王堆帛書.十問》簡85-86:「鳧、鴈、鵠」,意謂野鴨、野鵝、天鵝。 | |||||||||||||
鳴 | 甲骨文多作「雞」之象形(羅振玉、商承祚),這一點在那些有冠的字形尤其顯著,而有冠的又常有三劃長尾,整體形狀象公雞仰首張喙鳴叫之形。羅振玉認為「雞司晨…。應時而鳴。引申而為凡鳥之鳴。」羅、商之說可參。甲骨文亦有字形不從「雞」而從「鳥」。若鳴字初義為雞鳴,鳥鳴為引申義,那麼從「雞」或從「鳥」則可通。 商代金文承甲骨中「雞」鳴之字形(見鳴觶)。周金文基本上承甲骨之形構,從口從鳥形,而鳥形皆仰首張喙作鳴叫狀。一說周金文所從實即「烏」(金文形義通解),可參。 卜辭用為人名(姚孝遂)。金文除用作氏族徽號(見鳴觶)外,亦用為聲響,特指鐘聲,如王孫遺者鐘︰「元鳴孔諻。」 《說文》:「鳴,鳥聲也。從鳥從口。」 | |||||||||||||
鳶 | 「鳶」字的字形於多種青銅器中得以保存,唯都以單字出現,作為一個氏族的記號。十三經中「鳶」字亦多見,如《詩.大雅.旱麓》即有「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句。《爾雅.釋鳥》則曰:「鳶烏醜,其飛也翔」。「鳶」後世又指一些以紙糊製的「風鳶」。李石撰《續博物志》的解釋甚是有趣:「今之紙鳶,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望視,以洩內熱。」 甲骨文讀作「弋」,表示射箭、弋射,《合集》5740:「乎(呼)多射鳶,獲。」「多射」是官名,意謂命令多射這種官員射箭,獲得獵物。 金文用作氏族徽號。戰國竹簡通假為「說」,用作人名,《上博竹書五.競建内之》簡4:「𠇑(傅)鳶(說)」,「傅說」是商代高宗時的賢臣。 | |||||||||||||
鵑 | 金文用作人名,見於閭丘為鵑造戈。 古陶文字亦用作人名,如《古陶文字徵》6.90:「呂鵑」。 傳說古代蜀王杜宇失國而死,化為杜鵑鳥,故古書中常以「杜鵑」為哀苦悲怨意象,如唐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又如宋張炎〈祝英臺近‧與周草窗話舊〉:「幾回聽得啼鵑,不如歸去。」 | |||||||||||||
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