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川 (主部件) 共 8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川 | 「川」在金文中,可用作水流。傳世古籍中屢見這種用法,如《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川」在金文亦可用為「甽」,讀作「畎」,借指低平得水肥沃之地。宜侯夨簋:「易(賜)土,厥川二百□。」《集韻.迥韻》云:「畎,田畝也。」有以為「川」字後來由借用為田地義,引申成田地的單位詞,譬如五杞衛鼎:「縈二川」,即指是要圍繞二川之地(參黃盛璋)。可參看「甽」。 戰國簡帛中,「川」字曾通假作「順」,如《成之聞之》:「君子治人侖(倫)以川天德。」又通假作「坤」,如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有「川」卦,傳世《易》作「坤」。王引之《經異述聞》云:「乾坤字正當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最後,「川」字亦有通假為「穿」,如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丙篇:「不可以川□,大不訓(順)」,這裏「川」讀為「穿」,指穿壁、穿地之事(李學勤)。 《說文》:「川,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く巜,距川。』言深く巜之水會爲川也。凡川之屬皆从川。」 | |||||||||||||||
巟 | 金文用作國名,巟白簋:「巟白(伯)乍(作)姬寶簋。」「巟白」是巟國首領。 「巟」是「荒」的古字,《說文》:「巟,水廣也。从川,亡聲。《易》曰:『包巟用馮河。』」段玉裁注:「引申爲凡廣大之偁。〈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傳》曰:『荒,大也。』凡此等皆叚荒爲巟也。荒,蕪也。荒行而巟廢矣。」戰國竹簡「巟」可讀為「荒」,《上博竹書五.三德》簡7:「喜樂無堇(限)度,是胃(謂)大巟(荒),皇天弗京(諒),必復之㠯(以)憂喪。」 另戰國竹簡「巟」亦用作「惶」,指畏懼,《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61:「勇者喜之,巟(惶)者悔之」,指讓有勇氣的人欣喜,讓畏懼的人後悔。字又用作「忘」,《郭店簡.唐虞之道》簡8:「愛親巟(忘)臤(賢),仁而未義也。」 | |||||||||||||||
巡 |
| 「辵」是「巡」的意符,「川」是聲符。「辵」從「彳」從「止」,「彳」是「行」的簡省,象道路之形,「止」象腳趾,從「彳」從「止」的字都有行走之意。甲骨文所從的「川」省作一曲筆。「巡」字所從的「川」到了後來被隸定為「巛」。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巡視,《合集》36417:「戊戌卜,王其巡□馬。」表示商王巡視□馬這個地方。金文用作人名,十二年邦司寇劍:「冶巡」。表示名叫「巡」的冶煉工匠。戰國青銅器往往物勒工名,記載鑄器者的名字,「冶巡」是指這把劍是由名叫「巡」的工匠冶煉而成。 戰國晉系玉器文字通假作「順」,行氣玉銘:「巡(順)則生,逆則死。」說明行氣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集韻.稕韻》:「順,古作巡。」《荀子.禮論》:「本末相順」,俞樾曰:「順讀為巡。」《禮記.月令》:「順彼遠方」,《呂氏春秋.孟秋紀》作「巡彼遠方」。 | ||||||||||||||
衍 | 甲骨文用作人名,如貞人名、婦名,又用作地名。此外,卜辭「又衍」、「亡衍」,徐中舒認為可能讀為「災」,姚孝遂疑借作「延」,即「有延」、「無延」,表示淹留之意。按「衍」字音義與「延」皆近,姚說較合理。詳見下文。金文從行從川,亦用作人名、地名。意義不明。 由於音近,「衍」可通假作「羨」、「衎」、「演」、「延」等。 《說文》:「衍,水朝宗于海也。从水从行。」段玉裁注:「『衍』字水在中,在中者,盛也。會意。」按「衍」當表示泛溢,《說文》「衍」、「𣶃」說解相同,王筠疑「衍」字說解脫失,而移「𣶃」字說解于此。 「衍」、「羨」音義皆近,可通,傳世文獻「衍」多有泛溢、多餘之義。《詩.板》「及爾游衍」毛亨傳:「溢也。」《尚書大傳.虞夏傳》:「至今衍于四海。」鄭玄注:「衍,猶溢也。」《韻會》:「以淺切,音演。水溢也。」段玉裁注:「衍,引伸為凡有餘之義,假『羨』字為之。」《說文通訓定聲》:「《漢書.司馬相如傳》:『浸淫衍溢』注:『言有餘也。』今『衍』文字亦以『羨』為之。」 「衍」、「衎」相通,傳世本《周易.漸.六二》:「飲食衎衎」,東漢熹平石經《周易》和《馬王堆漢帛書.周易》作「衍衍」。《穀梁傳.襄公廿六年經》:「衛侯衎復歸于衛。」《經典釋文》:「衎本作衍」。 「衍」、「演」相通,《易.繫辭》:「大衍之數」,鄭玄注:「演也。」孔穎達疏:「推演天地之數」。表示推算演繹。 「衍」、「延」相通,《詩.椒聊》「蕃衍盈升」,《一切經音義.十九》引作「蕃延」。《周禮.大祝》:「衍祭」,注:「衍字當為延」。 此外,「衍」、「洐」有別,「衍」字水在「行」中,表示水溢;「洐」字水在「行」側,表示水流,參見「洐」。 | |||||||||||||||
邕 | 林澐認為此字不應釋為「邕」,因為邕字是由從水從二「囗」之字訛變而成,而認為此字應隸定為從「川」從「阝」,姑備一說。 金文用作姓氏,邕子良人甗:「邕子良人擇其吉金,自乍(作)飤甗。」 | |||||||||||||||
朝 | 甲骨文表示早晨,又用作地名。《廣韻.宵韻》:「朝,早也。又旦至食時為終朝。」《詩.蝃蝀》孔穎達疏:「朝者,早旦之名。」 金文「朝」從「𠦝」從中間有三點的水流之形,這個水流是「潮」的初文,象潮水洶湧之形,表示潮水。後來「潮」的初文訛為「月」。金文只見早期周公東征鼎「廟」字中之「朝」從「月」,楚簡、小篆訛成「舟」形。西周晚期「𠦝」訛變為「車」形。金文「𣶃」、「朝」都是「潮」的古字。 金文表示早上,與「夕」相對,利簋:「珷(武王)征商,隹甲子朝。」大盂鼎:「敏朝夕入讕(諫)」。 古君王早朝聽政,故「朝早」引伸為「朝見」,《字彙》:「朝,晨朝也。人君視政,臣下覲君,均貴於早,聲轉為朝也。」 金文表示朝見、朝問,夨令方尊:「明公朝至于成周」,陳侯因[次月]敦:「𣶃問者(諸)侯」。《穀梁傳.桓公九年》:「諸侯相見曰朝。」《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聘曰問」。又用作地名,朝訶鐘:「朝訶(歌)」即典籍「朝歌」,古都城。又讀作「廟」,𧽊簋:「王各(格)于大𣶃(廟)」,「大𣶃」即「太廟」。參見「𣶃」、「廟」、「𠦝」。 此外,「朝」、「鼂」同音相通,睡虎地秦簡借「鼂」作「朝」,《汗簡》「朝」之古文作「鼂」。《姓氏急就篇》:「漢鼂錯,亦作朝。」參見「鼂」。 | |||||||||||||||
順 | 甲骨文辭殘,「順」字義不詳,《屯南》2080:「于父甲,其順比……」。 金文「順」用作本義,指順從,與「逆」相對。中山王鼎:「克順克卑(俾)」,表示擇善而從。《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毛亨傳:「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曰比。」《禮記.樂記》、《史記.樂書》引作「克順克俾」。又中山王方壺:「則𣥺(上)逆於天,下不順於人施(也)。」以「順」與「逆」對舉。另,金文「順」可用為「訓」,𣄰尊:「順(訓)我不每(敏)」,指訓誨我魯鈍不聰敏(唐蘭、馬承源)。傳世古簡中「順」亦可通假作「訓」,《大戴禮記.保傅》:「師導之教順。」《賈子新書.保傅》「順」作「訓」。 戰國竹簡「順」用為本義,指順從,《郭店楚簡.緇衣》簡12:「四方順之。」秦陶與古璽中「順」用作人名。 古文字材料中又有以「川」、「巡」通假為「順」的例子。《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5:「教民大川(順)之道也。」戰國行氣玉銘:「巡(順)則生,逆則死。」 | |||||||||||||||
濬 |
| 甲骨文未見「濬」字。金文只一見,豳公盨:「天令(命)禹尃(敷)土,墮山,濬川。」裘錫圭認為全句指上天命大禹以息壤堙填洪水,挖削高山以堵塞水流,又疏導河川。傳世文獻中亦有「濬川」一詞,如《尚書.堯典》:「封十有二山,濬川。」孔安國傳:「有流川,則深之使通利。」 另由於疏通河川須加深河床,所以「濬」又有「深」的意思。《爾雅.釋言》:「濬,深也。」《尚書.舜典》:「濬哲文明。」孔安國傳:「濬,深;哲,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