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金文「
次」字表示人在說話,兩點為口水,是「
咨」的初文,本義疑為商議、咨詢。
37 字
詳解: 「
次」字金文從「
欠」從兩點,「
欠」象張口之人形,表示人在說話,兩點疑為口液,是「
咨」的初文,本義疑為商議、咨詢、論議謀劃。春秋晚期「
欠」旁之兩點移至下部,或寫作兩短橫。楚簡文字「
次」與「
即」、「
節」等通用。
「
次」後來表示次等、亞、副等義,《說文》:「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聲。𠕞,古文次。」不少學者認為「
次」從「
二」從「
欠」,表示亞、次等之意。王筠《說文句讀》:「不前者,逗留不進也。精者,擇也。不擇,則粗,是次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從欠從二,會意,二亦聲。」
戰國竹簡、漢帛書表示次等,《睡虎地秦簡.語書》簡8:「以次傳;別書江陵布,以郵行。」意謂本文書在各縣依次傳閱;另抄送江陵公布,由驛站遞送。《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本》第124行:「大(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意謂最好的世代,人民只感到君主的存在;其次,人民親近並讚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懼他;下等的,人民輕侮他。又通作「
恣」,表示放縱,《馬王堆漢帛書.天下至道談》第27行:「君子居處安樂,飲食次(恣)欲」,意謂統治者(或貴族)住得安穩快樂,放縱飲食、私欲,不加節制。又假借為「
濟」,《馬王堆漢帛書.繫辭》第36行上:「臼杵之利,萬民以次」,傳世本《周易.繫辭下》作「臼杵之利,萬民以濟」,意謂杵臼(舂搗工具)的便利,人民日常加以利用。
「
次」引申有排比編次、次第、次序、順序、依次接替等義。劉禹錫〈秋江晚泊〉:「暮霞千萬狀,賓鴻次第飛。」意謂晚霞千變萬化,鴻雁依次飛翔。白居易〈北園〉:「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表示春風送暖,園林中的梅樹最先開花,櫻花、杏花、桃花、梨花依次盛放。「
次」又是一種髮飾,是按頭髮長短編製的假髮(彭林),《儀禮.士昏禮》:「女次,純衣纁袡」,鄭玄注:「次,首飾也,今時髲也。」意謂新娘戴着髮飾,身穿有淺紅色鑲邊的赤黑色(即暗紅色)衣裳。
「
次」又表示臨時搭建的帳篷、帳幕,《周禮.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鄭玄注:「次,謂幄也。」意謂舉行祭日之禮,祭祀五帝,為君王張設大帳幕、小帳幕。又表示四周有帳幕的更衣處,《儀禮.大射儀》:「司射適次」,「司射」是主持射禮的官員,意謂司射走到更衣處。引申為外出時臨時駐紥、紥營之意,《左傳.僖公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意謂齊國、宋國和曹國的軍隊駐紥在聶北,以營救邢國。「聶北」是春秋時邢國的地名。
金文多用作氏族徽號或人名,何次簠:「何次自乍(作)飤𠤳(簠)」,「
簠」是盛穀米的器皿,意謂何次自己鑄造了盛糧食的簠。
1071 字
相關漢字: 咨,
欠,
即,
節,
二,
恣,
濟,
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