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丌 (主部件) 共 5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丌 | 如「典」、「奠」分別象簡冊、酒瓶放在桌上。金文用同「其」字,曾侯乙鐘:「丌(其)才(在)晉也為槃鐘」。侯馬盟書:「以事丌主」。楚簡音同通假作「期」,郭店楚簡.語叢三:「思亡亓」,即「思無期」。馬叙倫認為「丌」與「几」形聲義皆相近,疑本一字。 《說文》:「丌,下基也。薦物之丌。象形。凡丌之屬皆从丌。讀若箕同。」段玉裁注:「字亦作亓,古多用爲今渠之切之其。墨子書其字多作亓。亓與丌同也。荐物之丌。象形。平而有足,可以薦物。」《集韻》:「其,古作丌、亓」。參見「其」、「典」、「奠」、「㠱」。 | ||||||||||||||
其 | 金文上承甲骨文,象簸箕之形,後於「𠀠」下加一劃,一劃下又增兩小橫畫,小橫畫又變為豎筆,成「丌」形,象桌上放置簸箕。「丌」音基,是「其」的聲符。 金文異體又加「丮」、「女」,象一人以手捧箕之形,「止」又訛變為「女」形。 金文「其」用作副詞,表示祈使、希望,如仲父鬲:「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用作代詞,如中山王壺:「天子不忘其有勛」。又用作人名。又音近通假為「期」、「忌」等。乙簋:「沬壽無其(期)」,配兒鈎鑃:「余邲(必)龏威(畏)其(忌)」。參見「箕」、「㠱」。 | ||||||||||||||
典 | 陳侯敦在「典」所從的「冊」上加點為飾,包山楚簡把兩點延伸為短橫。叔尸鐘「冊」上訛作箭頭之形,《說文》「典」字古文從「竹」,當是這些字形的訛變。 金文表示記載,格伯簋:「用典格白(伯)田」。郭沫若:「典如今言記錄或登錄。」又表示冊授、授予,克盨:「典善夫克田、人」,郭沫若:「謂冊授膳夫克以田與人。」又表示常法、常規。陳侯敦:「世萬子孫,永為典尚(常)。」《易.繫辭》:「既有典常」。《史記.禮書》:「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於後云。」 《說文》:「典,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𥮏,古文典从竹。」 | ||||||||||||||
奠 | 奠是古人宗教活動和交往禮儀中的重要元素。《周禮》、《儀禮》、《禮記》中便有「奠」字多起,如「奠爵」、「奠彝」、「奠觶」、「奠觚」、「奠食」、「奠菜」、「奠脯」、「奠幣」等。又《尚書‧盤庚》中有「盤庚既遷,奠厥攸居」語,應意指以酒肉祭告天地,以定居所的儀式,因此「奠」乃有後來「奠定」、「奠立」、「奠基」等意思。這和德文 weihen, geweiht, Weihung等詞從「祭祀」而引申出「奠基」的語義發展可謂如出一轍。 | ||||||||||||||
臀 |
| 《說文》或體作「𦞠」,從「肉」,「隼」聲。字形見於戰國楚系與秦系文字,以及漢初馬王堆帛書。其實《說文》另有「脽」字,從「肉」,「隹」聲。「隼」本為「隹」的分化字,「𦞠」和「脽」是重出字。參見「脽」。 另一個或體作「𩪡」,從「骨」,「殿」聲。又可寫作「臀」,從「肉」,「殿」聲。「骨」和「肉」是義近形符。「臀」的字形見於隸書,後世沿用。 「臀」的本義是臀部。例如《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第3行:「脽痛,產寺(痔)。」意謂臀部疼痛,長了痔瘡。 金文用為人名,如十七年丞相啟狀戈:「庫𦞠。」又讀為「殿」,表示後軍,如史密簋:「史密右率族人、釐(萊)白(伯)、僰、[尸𠂤](𡱒)周伐長必。」表示史密率領族人和萊、僰兩國軍隊作為後軍,跟在周朝軍隊的後邊攻伐長必。(劉釗) 甲骨文另有從「人」從◎的字形,一說應釋為「臀」,參見「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