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 | E8 AE 80 |
---|---|
大五碼 | C5AA |
倉頡碼 | 卜口土田金 |
Matthews | 6521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4029;(二版)4293 |
康熙字典 | 1113 |
Unicode | U+8B80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0468.6 | |
頻序 A/B | 850 | 543 |
頻次 A/B | 2378 | 2012 |
普通話 |
d![]() ![]() |
小篆 | ||
---|---|---|
|
金文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讀 | 誦書也。从言,(賣)[𧸇]聲。〔徒谷切〕 (51 / 46) | 言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言」,「賣(𧸇)」聲。本義是誦讀、閱讀,理解其意義。 28 字 詳解: 從「言」,「賣(𧸇)」聲。本義是誦讀、閱讀,理解其意義。《說文》:「讀,誦書也。从言,𧸇聲。」「讀」、「諷」、「誦」的意思雖有相通之處,但本義有所分別。段玉裁注:「諷、誦亦可云讀,而讀之義不止於諷誦。諷誦止得其文辭,讀乃得其義薀。」「讀」的語義側重理解,「諷」側重背誦,「誦」側重節奏腔調。(李守奎)參見「諷」、「誦」。 「讀」用本義的例子如《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楊伯峻譯作:「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的為人,可以嗎?」又注:「此處讀字涵義,既有誦讀之義,亦可有抽繹之義,故譯文用『研究』兩字。」又如《戰國策.秦策一》:「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太史公讀春秋曆譜諜,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讀」又表示說出、宣讀。《廣雅.釋詁二》:「讀,說也。」如《詩.鄘風.牆有茨》:「中冓之言,不可讀也。」馬瑞辰通釋:「不可讀,正當訓為不可說。」《莊子.則陽》:「今計物之數,不止於萬,而期曰萬物者,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引申表示字的讀音,如《漢書.藝文志》:「《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 「讀」表示文體名,屬於題跋類,類似今天的讀後感。西晉張華《博物志》卷4:「聖人制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題跋》:「至綜其實,則有四焉,一曰題,二曰跋,三曰書某,四曰讀某……讀者,因於讀也。題讀始於唐,跋書起於宋。」如唐代韓愈〈讀《荀子》〉、北宋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讀」表示文章語句中需要短暫停頓的地方,又作「逗」。朱光潛《詩論》第9章:「中國詩文舊有句讀的分別。『讀』讀如『逗』,近於本篇所謂『頓』,但與『頓』微有不同。『頓』完全是音的停頓,『讀』則兼為義的停頓。」如東漢何休《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序》:「緩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也,不可勝記也。」《魏書.儒林列傳》:「臣請依前丞臣盧昶所撰《甲乙新錄》,欲裨殘補闕,損併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 867 字 相關漢字: 言,諷,誦,逗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11 | 周p165 | ||||
李p356 | 何p73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
![]() |
黃p49 | 周p165 | ||||
李p356 | 何p358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讀」字下錄有19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百讀不厭, 讀書種子, 不忍卒讀, 熟讀精思, 悔讀南華… | (5/37)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飽, 半, 伴, 重, 句, 又, 閱, 朗, 挑, 誦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clause; sentence |
v. | study; read |
瀏覽次數: 4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