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疒 (主部件) 共 10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0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金文從「」從「」,或加從數點(以◎表示)。「」是牀的象形初文,數點象汗水,全字象人生病,躺在牀上,身上流汗。「」是「」的初文,本義是疾病。
甲金文從「」從「」,或加從數點(以◎表示)。「」是牀的象形初文,數點象汗水,全字象人生病,躺在牀上,身上流汗。「」是「」的初文,本義是疾病。
另有字形從一腹脹人形,疑表示人患肚腹之疾。簡言之,整個字的構形正象人倚牀,與《說文》:「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凡从疒之屬皆从疒。」釋義相合。
從「」從「」之形後來筆畫化,把人的身軀和「」的豎筆合而為一,剩下牀形和象人手臂的一橫,為小篆和楷書「」所本。「」後來成為漢字中一重要的部首,而凡從疒的字,多與疾病有關。
甲骨文表示生病,《英》1122:「疒(疾)齒」,指牙齒有疾。又表示急速,《合集》12900:「疒(疾)雨,亡(無)匄(害)」,表示雨勢迅急,沒有害。
甲骨文另有從「」從「」亦聲的「」字,本義是急速;而「」的本義是生病。兩字本義不同,因為聲音相同,可互相借用。故兩字都可表示急速和疾病,後來這兩種字形都被「」字取代,參見「」。
金文、小篆從「」從「」,本義是煩熱之症。後又泛指疾病。
金文、小篆從「」從「」,會熱病之意,即是指煩熱之症。「」是「」的初文,故從「」的字與疾病有關。《說文》:「疢,熱病也。从疒从火。」段玉裁注:「其字從火,故知為熱病。」其後泛指疾病。《廣雅》:「疢,病也。」《禮記.樂記》:「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意指百姓有德行,就會五穀豐收;沒有疾病,就沒有災異凶兆。《隋書.令孤熙傳》:「其母有疢,熙復遺以藥物。」意指寧猛力的母親有病,令孤熙給予藥物。又以此引申作缺陷。《抱朴子.外篇.博喻》:「小疵不足以損大器,短疢不足以累長才。」意指小瑕疵不足以損害有賢德的人;小疾病不足以連累有優秀才能的人。又解作災患。《孟子.盡心上》:「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趙岐解釋「德慧術知」為「德行、智慧、道術、才智」。朱熹《孟子集注》:「疢,猶災患也。」意指人之所以具有德行、智慧、道術、才智,常常在於災禍之中(參楊伯峻《孟子譯注》)。「」亦可以指癖好。北宋蘇軾〈屈到嗜芰論〉:「柳子之愛屈到,是疢之美。」意即柳宗元喜愛屈到,是一種奇怪的美。
金文用作人名,十五年相邦春平侯劍:「冶疢執劑。」「」是冶鑄作坊的冶吏;「執劑」即負責執掌青銅器材料配比之意;即冶疢負責調配青銅器合金材料的比例。
漢帛書以「」為「」,解作呼氣。《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第50行:「四曰疢(吙)。」
從「」,「」聲,本義是使人搔癢的瘡(許慎)。
從「」,「」聲,本義是使人搔癢的瘡(許慎)。傳世文獻中《急就篇》第四章:「疥癘癡聾盲。」顏師古注:「小蠱攻齧皮膚,漼錯如鱗介也。」古人認為「」是由於疥蟲咬噬皮膚,使患者奇癢難耐而抓搔,最終導致皮膚變成魚鱗狀。因此《說文》:「疥,搔也。从疒,介聲。」王筠《說文解字句讀》:「疥必癢,癢必搔。」
另《說文》又有「」字,提到「扴,刮也。从手,介聲。」「」與「」皆有刮搔之意,而兩者都從「」得聲,可以看出兩字聲義之間的聯繫。
戰國文字中「」用作人名,十三年勺和十四年雙翼神獸皆見「工疥」一名,表示名叫疥的工匠。
金文从「」,從「」,「」亦標聲,「」有彎曲之義,古「」本義為駝背。
金文从「」,從「」,「」亦標聲,「」有彎曲之義,古「」本義為駝背。
」字的金文从「」,從「」,「」亦標聲,從「」表示與疾病有關,而從句則有曲之意(參見「」),「」字所指當與彎曲有關的疾病,故「」本義為駝背。《說文》:「痀,曲脊也。从疒,句聲。」段玉裁注:「痀,曲𦟝也。玉部玖下曰:『讀若人句脊之句。』二句字皆痀之誤也。从𤕫,句聲。」
金文用作人名,如陽安君鈹:「事痀」。
古書用其本義,如《莊子.達生》中即有「痀僂者」。
金文從「」,「」聲,本義是瘀血,指血液凝積。
金文從「」,「」聲,本義是瘀血,指血液凝滯不流通。《說文》:「瘀,積血也。从疒,於聲。」段玉裁注:「血積於中之病也。」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瘀之言鬱也,謂鬱聚一處,久而不散也。血之在身,流行無滯,偶因外損內傷,以致血行失度,隨受傷之處停積不散,皆成瘀血。」史游《急就篇》顏師古注:「瘀,積血之病也。」
戰國時期金文、晉國璽印用作人名,三年馬師鈹:「冶瘀執齋(劑)」,「」是鑄造工匠,「」是名字,「」表示冶鑄合金的配料比例,全句意謂名叫瘀的冶煉工匠掌管冶鑄合金的配料比例。《古璽彙編》2058:「邭瘀」,「」是姓,「」是名。
」」的本義是積血,清蒲松齡《草木傳》第四回:「這原是麒麟血竭,去瘀和血,大有可用。」「麒麟血竭」即「麒麟竭」,中藥名,能活血化瘀。「」表示瘀血;全句意謂這原來是麒麟竭,能除去瘀血,調和氣血,有很大的用處。明朱橚《普濟方》:「地黄散,治小兒落床,傷於肢節,青瘀疼痛。」「青瘀」指皮膚內有瘀血,血是紅色的,而積在皮膚下的瘀血,有的接近紫紅色,有的接近青藍色。在台灣,皮膚因為瘀血而青一塊紫一塊稱為「瘀青」。由於皮膚瘀青很難看,所以在粵語中,「」又可表示難受、尷尬之意。
」引申可表示鬱積,《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瘀熱」即邪熱蓄積,全句意謂因為太陽之邪隨着人體的經脈進入裏面,積聚邪熱在裏面的緣故。《百喻經.田夫思王女喻》:「顏色瘀黃,即成重病。」意謂因為瘀積邪熱而顏色發黃,就會成為重病。漢張仲景《傷寒論.陽明病》:「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而「瘀傷」即因(血液)瘀積、(邪熱)鬱滯或心有鬱結而傷身,《楚辭.九辯》:「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王逸注:「華葉已落,莖獨立也。身體燋枯,被病久也。」意謂樹木的花葉已落,枝榦蕭條獨立,身體憔悴枯槁,鬱滯而傷身。
除了「」字,從「」聲的「」也有積累沈澱之意,如「淤泥」、「黃淤」(洪水過後淤積的肥沃黃土)、「河淤」(河泥)等。故「瘀血鬱積」又可稱為「血淤」,清李士鉁《周易注》:「血淤則敗惡,水塞則渾濁。」進而「瘀血」又可稱為「血淤」,宋慈《洗冤録.三十五塌壓死》:「凡被塌死者,兩眼𤿫出,舌亦出,兩手微握,遍身死血淤,紫黯色。」「遍身死血淤」即全身都是瘀血。全句意謂凡是被坍塌壓死的人,雙目眼皮破裂而突出,舌頭伸出,兩手微微握着,全身都是瘀血,呈暗黑的紫色。
金文與篆文從「」,「」聲,本義為疾病名。
金文與篆文從「」,「」聲,本義為疾病名。《說文》:「瘣,病也。从疒,鬼聲。《詩》曰:『譬彼瘣木。』一曰:『腫㫄出也。』」段玉裁注:「瘣,病也。从𤕫,鬼聲。《詩》曰:『譬彼瘣木。』今〈小雅‧小弁〉作『壞木』,傳曰:『壞,瘣也。謂傷病也。』箋云:『猶内傷病之木,内有疾,故無枝也。』按,疑今毛傳壞瘣二字互譌,許及樊光所引皆作『瘣木』爲是。一曰,腫旁出也。此别一義。〈釋木〉:『瘣木,苻婁。』郭云:『謂木病尫傴癭腫無枝條。』〈攷工記〉:『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腫。』注:腫,瘣也。」
金文用作人名,見於戰國晚期李瘣壺。
印璽文字用作人名,如《古璽彙編》470:「王瘣」。
古書用作本義,如《太玄‧夷》:「陽氣傷鬄,陰無救瘣」。司馬光注引陸續曰:「為陽所傷,故病也」。
金文從「」,「」聲。是「」的異體字。本義是瘦。
金文從「」,「」聲。是「」的異體字。本義是瘦。《玉篇.疒部》:「瘠,瘦也。」清雷浚《說文外編》卷一:「《說文》無『瘠』字。《肉部》:『膌,瘦也』為『瘠』之正字。」唐韓愈〈雜說四首〉之二:「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
」的本義是瘦,瘦有少義,故貧窮(財富少)、土地不肥沃(養分少)也稱「」,《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彊者,未之有也。」《國語.魯語下》:「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韋昭注:「磽确為瘠。」引申之,又表示削弱、損削,《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何必瘠魯以肥杞?」
金文用作人名。二年春平侯鈹:「工帀(師)肖(趙)瘠」。
金文從「」,「」聲。「」是意符,「」是聲符,本義是一種病的名稱。
」是「」的初文,是一種精神病。《廣韻.先韻》:「瘨,病也。癲,同瘨。」《集韻.先韻》:「瘨,或作癲。」引申之,瘋狂也叫「」,《玉篇.疒部》:「癲,狂也。」《素問.腹中論》:「石藥發瘨,芳草發狂。」王冰注:「多喜曰瘨,多怒曰狂。」從疾病之義引申,又表示病害、災害,《詩.大雅.雲漢》:「胡寧瘨我以旱」,鄭玄箋:「瘨,病也。」清徐寶善〈紅稗吟〉:「旱弗瘨兮澇弗禳,屢豐年兮家穰穰。」此外,「」又指腹脹病。
《說文》:「瘨,病也。从疒,眞聲。一曰:腹張。」段玉裁注:「按今之顚狂字也。廣雅。瘨,狂也。急就篇作顚疾。」「古無脹字。《左傳》:『晉侯獳將食,張,如廁。』卽今之脹字也。」
金文用作人名。卅六年私官鼎:「工帀(師)瘨」,工師是負責鑄造青銅器的工匠,表示名叫瘨的工匠。
甲骨文從「」從「」省聲,金文「」,「」聲,表示病情好轉,引申為疾病痊愈。
甲骨文從「」從「」省聲,金文「」,「」聲,表示病情好轉,引申為疾病痊愈。《說文》:「瘳,疾瘉也。从疒,翏聲。」
張舜徽認為「」表示疾病減輕,病情好轉、有起色之意。王鳳陽認為「」(又作「」、「」)、「」最初只表示病情好轉;後來「」、「」都既可表示病好,也可表示病情好轉、有起色;「」後可用來比喻社會民生狀況的好轉,這是「」所沒有的,《莊子.列御寇》:「吾以仲尼為貞幹,國其有瘳乎。」意謂以孔子為治國棟樑,國家(的情況)會有起色的。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議。金文從「」從「」省,用作人名。三年附余令韓譙戈:「工帀(師)罕瘳」,「工師」是官名,「罕瘳」是人名。秦印亦用作人名,《秦印文字彙編》頁149:「王瘳」。
戰國竹簡和漢帛書皆表示病愈、病好,《清華簡一.祭公》簡3:「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𢘓(謀)父縢(朕)疾隹(惟)不瘳。』」「謀父」是西周時期的卿士,姬姓,祭氏,字謀父,是周公旦的後裔。全句意謂祭公向天子行拜手稽首禮,說道:「天子,謀父我的病情不會好轉。」
《新蔡楚簡》甲三簡22:「速瘳速瘥」,「」、「」都表示痊愈、病好,全句意謂迅速病好。《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108:「病瘳」,即病好。
《馬王堆漢帛書.五十二病方》第395行:「十餘日而瘳如故。」表示十幾天後病好,跟原來一樣。《馬王堆漢帛書.五十二病方》第64行:「犬所齧,令毋痛及易瘳方:令齧者臥,而令人以酒財沃其傷,已沃而越之,嘗試,毋禁。」意謂被狗咬的病人,使傷口止痛和迅速治好的藥方:讓被咬的人躺着,叫別人用適量的酒反復沖洗他的傷口,沖洗後不要拭乾,讓酒液自然揮發,本方經過應用有效(馬繼興)。
「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是古時的諺語,表示如果藥物不能使人頭暈目眩,病就不會痊癒。《國語.楚語上》:「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清華簡三.說命中》簡4:「若藥,女(如)不瞑眩,越疾罔瘳。」指藥力太小,病不會好,比喻做事力度不足,便達不到效果;又指為了治病,就不能顧忌藥物的副作用,比喻為了糾正錯誤,就不能害怕批評指責。
成語「創痍未瘳」表示創傷還沒有康復,比喻戰爭或災害造成的破壞沒有完全恢復。諺語「病始於少瘳,禍生於懈慢」形容病情的惡化,常常在疾病稍見好轉、人們不防備的時候開始的;禍患常常發生在人們粗疏懈慢、毫無戒備的時候。《鄧析子.轉辭》:「患生於官成,病始於少瘳,偏生於懈慢,孝衰於妻子。」意謂憂患產生於做官有了成績,疾病開始於稍稍好轉,災禍發生於鬆懈怠慢,孝順衰減於有了妻兒。
「厥疾勿瘳」形容病得很嚴重而不得痊癒。《幼學瓊林.卷三.疾病死喪類》:「厥疾勿瘳,言其病篤。」「夷瘳」則表示疾病平復痊愈,比喻生民疾苦的解除。《詩.大雅.瞻卬》:「罪罟不收,靡有夷瘳。」意謂刑網(嚴密的法律規條)不收斂,人民的苦痛沒有解除。
漢帛書又假借為「」,《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45行:「其主道離人理,處狂惑之立(位)處不吾(悟),身必有瘳(戮)。」意謂君主治國之道背離為人的道德規範,身處狂妄昏惑之位而不醒悟,自身必然被殺害。
」又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分布於今新疆之布爾津、湖南之新晃、浙江之嵊縣等地(竇學田)。一說「」姓疑為「」姓之訛(袁義達、杜若甫)。戰國和漢代文字有「」姓,《古璽彙編》2644:「瘳暲」,《包山楚簡》簡188:「瘳亞夫」,《漢印文字徵》:「瘳福」,王輝認為「」作為姓氏通作「」。
金文從「」,「」聲,《篇海類篇》以為當解作心悸。
金文從「」,「」聲,《篇海類篇》以為當解作心悸。金文中「」用作人名,信安君鼎:「冶癐」,指名叫癐的工匠。
《玉篇》:「癐,病也。」《篇海類篇.人事類》:「癐,心悸也。」按「」當為心悸。劉扳盛編著《廣州話普通話詞典》提到「」為廣州話中代表疲乏一詞的本字。白宛如《廣州話本字考》則認為,疲累的本字當作「」,《集韻》:「䠩,一曰倦也。」只是時有借用「」字來表達。另外,古書中亦有代表疲乏的「」字,《三國志.魏志.蔣濟傳》:「弊攰之民,儻有水旱,百萬之眾,不為國用。」《集韻》:「㩻,疲極也,或作攰。」
另「」又可用作象聲詞,讀同「」,如《字彙補》:「癐,喊聲也。」按古人又多以「阿癐癐」表示喊聲,如《說郛》卷二引唐張鷟《朝野僉載》:「靜羞諱其事,低身答云:『忍痛不得』,口唱『阿癐癐』。」另明陶宗儀 《輟耕錄.阿癐癐》:「淮人寇江南日,於臨陣之際,齊聲大喊『阿癐癐』,以助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