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戉 (主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金文象斧頭類的器具,用來表示手持斧頭的武士。本義是武士。
《詩.小雅.采芑》鄭玄箋:「士,軍士也」。「」取象於斧頭,大概是因為士是經常要執斧做事的人,所以把斧形轉向,分化出「」字。斧鉞是王權的象徵,故又可表示「」。甲骨文「」、「」同形,既可以讀為「」,也可以讀為「」(林澐)。參見「」。後來「」又用作男子的通稱,又泛指讀書人、辦事人、卿士、官吏。《說文》:「士,事也。數始於一,终於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凡士之屬皆从士。」
金文「」字底下的一橫象斧鉞的彎刃,後來才簡化成與上面橫畫長短相約的橫筆;小篆以後,這兩橫才定為上長下短,以別於「」。
金文用作男子之通稱,沇兒鐘:「及我父兄庶士」,師㝨簋:「孚(俘)士、女、羊、牛」。王孫誥鐘:「及我父兄、者(諸)士」。又表示軍士,新郪虎符:「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又用作官名。
戰國文字用作引申義,《郭店簡.老子乙》簡9:「上士昏(聞)道,堇(勤)能行於其中。中士昏(聞)道,若昏(聞)若亡。下士昏(聞)道,大笑之。」意謂上等之士聽到道,勤於身體力行。中等之士聽到道,既像聽到,又像未聽到。下等之士聽到道,大笑而不相信。《郭店簡.老子甲》簡8:「古之善為士者,必非(微)溺(妙)玄達,深不可志(識)」,意謂古代善於為士的人,一定精微玄奧,幽深通達,深刻得不能認識(劉釗)。《郭店簡.五行》簡7:「士又(有)志於君子道胃(謂)之𠱾(志)士」。《清華簡一.皇門》簡11:「良士」。
漢帛書表示武士,《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70行:「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第176行:「士有志於君子道胃(謂)之之(志)士。」又通假為「」,表示事奉,《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第314-315行:「君子從而士(事)之也[者],猶顏子、子路之士(事)孔子也。士(事)之者,成(誠)士(事)之也。」
甲金文象鋒刃向下之斧鉞形(吳其昌),斧鉞是軍權的象徵,因以稱王。
」是把「」字轉九十度,把全字轉向以與原字區別。早期金文底畫呈弧形,且弧筆豐厚,仍保留鋒刃之形。後期金文底畫線條化為一橫,容易與「」字相混,其區別是「」的首兩橫畫較接近,而與底畫距離較遠,而「」字三橫之間的距離相約。後來為了進一步區別二字,遂於「」字中加點。
甲骨文「」、「」用同一個字形來表示(林澐),因為斧鉞既是王權的象徵,又是武士所執持的器具。參見「」。
甲骨文多表示商王,《合集》5193正:「貞:王歸」。
金文表示君王,無叀鼎:「王各(格)于周廟」,意謂王來到周廟。攻吳王鑑:「攻吳王夫差,擇厥吉金,自乍(作)御鑑」,意謂吳王夫差選擇堅硬的青銅,鑄造日用的鑑。「王子」即王的兒子,王子午鼎:「王子午擇其吉金」。
戰國竹簡表示君主、君王,《郭店簡.老子甲》簡13:「侯王能守之」。《郭店簡.緇衣》簡33-34:「穆穆文王」。《郭店簡.六德》簡39-40:「是古(故)先王之教民也」。《上博竹書二.從政甲》簡1:「昔三弋(代)之明王之又(有)天下者」。《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64:「此先王之至道」。《清華簡二.繫年》簡3:「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又表示統治、稱王,「王天下」即統治天下。《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42:「夫是以得眾而王天下。湯王天下三十又(有)一世而受(紂)作,受(紂)不述丌(其)先王之道。」意謂得到人民的擁戴才算是稱王天下。湯稱王天下經過三十一世換成紂即位,紂不遵循先王的治國之道。
《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𠙻,古文王。」
甲金文象斧鉞之形,是一種古兵器,「」的初文。
甲金文象斧鉞之形,是一種古兵器,「」的初文。《說文》:「戉,斧也。从戈、𠄌聲。《司馬法》曰:『夏執玄戉,殷執白戚,周左杖黃戉、右秉白旄。』凡戉之屬皆从戉。」甲骨文多假借為「」,表示年,《合集》37849:「今戉(歲)受禾」。金文用作本義,表示斧形兵器,虢季子白盤:「睗(賜)用戉,用政(征)䜌(蠻)方。」又用作國名,越王不壽劍:「戉(越)王不壽自乍(作)用僉(劍)」。
甲金文象斧鉞一類兵器,假借為地支。
甲金文象斧鉞一類兵器,假借為地支。金文象斧柄之豎筆彎曲。甲金文用作地支。《合集》13525:「甲戌卜」。康鼎:「唯三月初吉甲戌」。
《說文》:「戌,滅也。九月陽气微,萬物畢成,陽下入地也。五行,土生於戊,盛於戌。从戊,含一。凡戌之屬皆从戌。」
參見「」、「」。
甲骨文「」字有時從「」,「」聲,表示歲月之推移,本義是年歲、歲月。
甲骨文「」字最初假借「」字來表示,後來在「」字的戈形上下加點分化出「」字。或不從兩點而從「」(二「」形),「」有行走之意,「」字從「」,會歲月之推移。後期金文省去一「」,而加從「」為意符兼聲符。戰國竹簡或不從「」而從「」,「」、「」之運行皆與時間有關,故用作「」的意符。
甲骨文「」表示年,一個收穫季節為一年(徐中舒)。金文表示年、歲,敬事天王鐘:「百歲之外」。蔡侯尊:「冬(終)歲無疆」。
小篆「」字從「」,「」聲。從「」聲的「」見於居延漢簡。《說文》:「歲,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徧陰陽,十二月一次。从步、戌聲。《律歷書名》:『五星爲五步。』」
」、「」、「」古韻同屬月部,「」古韻在「」部,「」、「」二部相近,聲母舌齒鄰紐,與牙音亦有相通之例,故可通用。
」本指歲星(木星),蓋歲星運行約十二歲(年)而繞天一周,古人於黃道附近設十二標點以觀察之。從子到亥共有十二辰,歲星移動一辰(一個星次)為一年,故由歲星再引申為年歲。歲字從步,一來可突出歲星之運行之義,二來亦可引申出年歲之流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