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月 (主部件) 共 16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夕 | 「夕」的本義是傍晚日落月出之時,有別於天黑至破曉之間的「夜」,但有時「夕」的用法可兼指黑夜。《說文》:「夕,莫也。从月半見。凡夕之屬皆从夕。」「莫」即「暮」,指傍晚。 甲骨文用本義,如《合補》3555:「鼎(貞):今夕雨。」《合集》6647正:「鼎(貞):王夕出。」金文表示晚上,與「朝」、「夙」相對,如秦公鐘:「余夙夕虔敬朕祀。」「夙夕」表示從早到晚。 | ||||||||||||||||||||||||
月 | 甲骨文表示月亮,如《合集》11483正:「之夕,月㞢(有)食。」「月有食」即月蝕。甲金文也用作記曆單位詞,表示月份。如《合集》5658正:「鼎(貞):今十一月帝不其令雨。」曶鼎:「隹(唯)王元年六月。」 「月」和「夕」本來以相同的字形表示,月形中有沒有一點沒有分別。後因異體分工,便以月形中有一點表示「月」,月形中沒有一點表示「夕」,分化成兩個不同形的字。(裘錫圭)參見「夕」。 | ||||||||||||||||||||||||
外 | 甲骨文用作商王的稱號,如外丙、外壬。甲骨文「外」字只作「卜」,典籍之「外丙」、「外壬」,卜辭俱作「卜丙」、「卜壬」。 甲骨文「月」、「夕」本同字,金文「外」字早期從「月」,後期從「夕」,「月」、「夕」通用,小篆沿用「夕」旁。 金文表示外面,與「內」相對,毛公鼎:「命女(汝)辥(乂)我邦我家內外」,表示周王命令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又表示後,久遠,南疆鉦:「萬枼(世)之外。」又表示女兒之子,□孫鐘:「攻敔仲冬胾之外孫」。又用作姓氏,外弔鼎:「外弔乍(作)寶尊彝」。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夕卜,於事外矣。𡖄,古文外。」 | ||||||||||||||||||||||||
亙 | 由於月亮大部分時間都是缺的,稱為弦月,又稱娥眉月,故以缺月為恆常,本義是恆久、恆常(徐灝)。何琳儀認為上下兩橫象天地之形。戰國金文在「月」旁加「卜」,從「外」,與《說文》「恆」之古文相同。至小篆「月」又訛變為「舟」,後加心旁作「恆」。參見「恆」。 甲骨文用作殷先公名。金文用作人名。《郭店楚簡.老子甲》:「智(知)足之為足,此亙足矣。」《馬王堆帛書.老子》作「恆」。 《說文》:「恆,𠄨,古文恆从月。《詩》曰:『如月之恒。』」段玉裁注:「月上弦而就盈,於是有恆久之義,故古文从月。」《正字通》:引《詩》作「如月之亙」。 | ||||||||||||||||||||||||
肖 | 何琳儀認為是「宵」的初文,可備一說。《說文》誤以為從肉,不確。從「肖」的字多有漸小、消減之義,如「消」字表示消失、消減,「削」表示刻削、削減,「陗」、「峭」表示陡峭,山勢越高,山便越尖峭銳小,「梢」是樹木枝梢,有末尾之義,「稍」的本義是禾末,「髾」的本義是髮尾、頭髮末梢,「銷」、「焇」有熔化、銷毀之義(參金國泰)。 金文用作姓氏,即「趙」氏,二十九年相邦趙戈:「廿九年,相邦肖(趙)豹」,廿七年大梁司寇鼎:「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趙)亡智鑄」。 《說文》:「宵,骨肉相似也。从肉小聲。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 | ||||||||||||||||||||||||
明 | 《說文》:「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屬皆从朙。明,古文朙。」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天剛亮的時候,《合集》481:「乙巳明雨」,指乙巳這一天清早下雨。又表示光明,《合集》21037:「丁未疾目,不喪朙(明)」,表示丁未這一天眼睛有病,不會喪失光明。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天明,大盂鼎:「明,王各(格)周廟。」表示天剛亮的時候,周王來到周室的宗廟。又表示顯明、清楚,𠫑羌鐘:「用明則之于銘」,「則」表示用刀刻畫,意謂清楚地刻在銘文中。又表示彰明,中山王鼎:「以明其𢛳(德)」。又表示修明,師詢簋:「敬明乃心」,意謂使心思清明純正。又表示嚴明,秦公鐘:「穆穆帥秉明德,叡尃(敷)明井(刑)」,意謂端莊恭敬地遵循和秉持光明的德行,明智地頒布嚴明的刑罰。 簡帛用作動詞,表示彰明,《清華簡一.皇門》簡12:「夫明尔(爾)惪(德),以惠余一人憂。」意謂彰明你的德行,以扶助我一人的憂患。《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第1行:「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殹(也)。」又表示嚴明、分明,《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5:「敬明乃罰」,表示敬慎地使刑罰嚴明。《清華簡一.皇門》簡4:「惠王共明祀,敷明刑。」「明祀」的「明」是對重大祭祀的美稱,「明刑」的「明」是嚴明之意,意謂協助周王恭敬地進行祭祀,頒布嚴明的刑罰。又表示明白,《睡虎地秦簡.語書》簡10:「惡吏不明法律令,不智(知)事,不廉絜(潔)」。 此外,又借「盟」來表示「明」,指下一個,《清華簡二.繫年》簡28:「盟(明)歲,起師伐息,克之。」表示下一年,出兵攻打息國,戰勝息國。參見「盟」。 侯馬盟書「明」通假為「盟」,《侯馬盟書》67:6:「明(盟)誓之言」。 | ||||||||||||||||||||||||
朏 | 金文從「月」,「出」聲,疑會農曆月初新月月光開始露出之意,《說文》釋「朏」為新月(蛾眉月)的月光。《說文》:「朏,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周書》曰:『丙午朏。』」徐灝注箋:「月朔初生明,至初三乃可見,故三日曰朏,从月,出,會意,出亦聲。」金文用作人名。 | ||||||||||||||||||||||||
朔 | 由於「朔」是農曆每月的第一天,月光消失,同時也是漸漸回復光芒的開始,所以「朔」又有初始、蘇生之意,《禮記.禮運》:「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鄭玄注:「朔,亦初也。」《後漢書.馬融傳》:「月朔西陂。」李賢注:「朔,生也。」引申之,一日之始又稱為「朔」,《白虎通.三正》:「(夏)以平旦為朔」,「(殷)以雞鳴為朔」,「(周)以夜半為朔」。 「朔」又有北方之義,一說可能是由於「朔」可表示凌晨,清晨較為寒冷,故「朔氣」表示寒氣,而北方較冷,於是用「朔氣」專門指北方的寒氣,故「北方」又稱「朔方」。《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金文表示每月的第一日,即「初一」。公朱左𠂤鼎:「十一年十一月乙巳,朔」。《左傳》桓公十七年:「冬十月朔。」又表示北方,梁十九年亡智鼎:「穆穆魯辟,徂省朔旁(方)」,表示莊嚴美好的君主,去省視北方。《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孔安國傳:「北稱朔。」此外,西周金文又多借「逆」為「朔」,如五祀衛鼎:「厥逆(朔)疆眔厲田」,表示北邊與厲的田交界(馬承源)。 漢帛書「朔朔」表示恐懼,《馬王堆.六十四卦.辰(震)》:「辰來朔朔,笑言亞亞(啞啞)」。王弼本《周易.震》:「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陸德明《經典釋文》:「虩虩荀作愬愬」。「朔朔」、「虩虩」、「愬愬」都是疊音詞,表示恐懼(王輝)。 | ||||||||||||||||||||||||
望 |
| 由於金文常用「朢」來表示月滿,是透過月亮的圓缺來紀錄時間,所以「朢」從「月」為意符。《說文》以「朢」來表示月滿,「望」來表示希望,其實「朢」、「望」本來是一字。 從「土」者為「𡈼」之省。李孝定曾言:「臣為豎目形,絕不可省,作字者任意為之耳,形聲之字,例屬後起,故知作「望」者必較「朢」為晚出。」考「望」字始見於西周中期以後之金文,多用為月相名,參見「朢」。 《說文》:「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從亡,朢省聲。」 | |||||||||||||||||||||||
脣 | 「脣」常表示嘴唇,即人或動物口的周圍的肌肉組織。《說文》:「口耑也。从肉,辰聲。䫃,古文脣从頁。」《莊子‧盜跖》:「脣如激丹,齒如齊貝。」 漢帛書「脣」也表示嘴唇,《馬王堆.合陰陽》:「鼻汗脣白,手足皆作。」 「脣」也表示稱物的邊或邊緣。《墨子‧備穴》:「難穴,取城外池脣木瓦散之,外斬其穴,深到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