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小 (主部件) 共 6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6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的構形初義有兩種看法,一,以三小點表示物之微小(商承祚、于省吾);二,「」是「」的初文,以細小的沙粒表示微小(馬敍倫)。「」與「」乃一字之分化,參見「」。
」的構形初義有兩種看法,一,以三小點表示物之微小(商承祚、于省吾);二,「」是「」的初文,以細小的沙粒表示微小(馬敍倫)。「」與「」乃一字之分化,參見「」。
甲骨文表示小,《粹》1004「小雨」。又用作紀時,「小食」表示午後,「小采」表示黃昏時分。金文表示小,嬴霝德鼎:「嬴霝德乍(作)小鼎」。金文多見「小子」一詞,指未成年的貴族子弟,又指低級職官。「小臣」指王公下屬之官吏,又指低級官吏。
《說文》:「小,物之微也。从八,丨。見而分之。凡小之屬皆从小。」
甲骨文「」字作四小點之形,「」、「」古本一字,後來才以三小點表示「」,四小點表示「」。金文從「」從「丿」,底下的一小點延伸為一撇。《說文》:「少,不多也。从小丿聲。」
甲骨文與「」用法相同,表示微小。金文表示少,與「」相對,王后中宮錡:「五升少半升。」又表示年少,哀成弔鼎:「少去母父」。又用「」為「」,蔡侯紐鐘:「余唯(雖)末少(小)子。」
金文從「」從「」,「」亦是聲符,會月光漸漸消滅之意,本義是月光減弱。
金文從「」從「」,「」亦是聲符,會月光漸漸消滅之意,本義是月光減弱。
何琳儀認為是「」的初文,可備一說。《說文》誤以為從肉,不確。從「」的字多有漸小、消減之義,如「」字表示消失、消減,「」表示刻削、削減,「」、「」表示陡峭,山勢越高,山便越尖峭銳小,「」是樹木枝梢,有末尾之義,「」的本義是禾末,「」的本義是髮尾、頭髮末梢,「」、「」有熔化、銷毀之義(參金國泰)。
金文用作姓氏,即「」氏,二十九年相邦趙戈:「廿九年,相邦肖(趙)豹」,廿七年大梁司寇鼎:「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趙)亡智鑄」。
《說文》:「宵,骨肉相似也。从肉小聲。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
金文借「」為「」,如克盨:「朋友婚遘」,字形與《說文》籀文「𡕽」相近。「」為後起形聲字,參「」、「」。《說文》:「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聲。𡕽,籒文婚。」「」除了指結婚、因婚姻而成的夫妻關係外,古時還表示女方的家庭,又表示妻子的父親。
甲金文從「」從「」,會小鳥之意,「」亦為聲符。本義為麻雀。
甲金文從「」從「」,會小鳥之意,「」亦為聲符。本義為麻雀。按金文圖片為「亞雀」二字,而非一字。《說文》:「雀,依人小鳥也。從小、隹。讀與爵同。」段玉裁注:「今俗云麻雀者是也。其色褐,其鳴節節足足。」傳世文獻中多以雀泛指小鳥,如《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甲金文「」本從「」,戰國文字或改從「」。「」、「」古本同字,作為偏旁可以通用。
甲骨文用作人名,《合集》722反:「雀入(納)二百五十」,指雀貢納了二百五十塊甲骨。《合集》6983:「乎(呼)雀伐望戉。」另用作方國名,《合集》190反:「乎(呼)人入于雀。」金文「亞雀」一詞為族氏徽號,亞雀父己卣:「亞雀。」
戰國竹簡字讀為「」,指爵位。《郭店簡.緇衣》簡27-28:「正(政)之不行,𡥈(教)之不成也,則坓(刑)罰不足恥,而雀(爵)不足懽(勸)也。」或用作動詞,指封爵,《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20:「斯雀(爵)之矣」,指這樣就能封他為爵。字又讀為「」,指削弱,《郭店簡.太一生水》簡9:「天道貴溺(弱),雀(削)成者以嗌(益)生者」,指天道以柔弱為貴,所以削弱有成的人以使初生的人受益。
甲骨文象人以手掩口,聳耳以聽之形,會聽聞之意。(于省吾)戰國時期出現形聲字,或從「」,「」聲,與《說文》古文相合;或從「」,「」聲的字形,屬於秦系文字,沿用至今。
甲骨文象人以手掩口,聳耳以聽之形,會聽聞之意。(于省吾)部分字形「」旁或「」旁有兩點,一說用來表示將入耳之聲音。(張世超等)金文的耳形脫離了人形,兩點演變為像「」或「」,人的腳下加上「」形(後又訛為「」形)。戰國時期出現形聲字,或從「」,「」聲,與《說文》古文相合;或從「」,「」聲的字形,屬於秦系文字,沿用至今。《說文》:「聞,知聞也。从耳,門聲。䎽,古文从昏。」
甲骨文表示知聞,如《合集》2422:「匕(妣)己聞。」「匕(妣)己弗聞。」貞問商王先妣有沒有聽到。「」引申表示消息。如《合集》6077:「𢀛方亡聞。」指𢀛方沒有消息。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聽聞,如盂鼎「我聞殷述(墜)令(命)」、中山王鼎「寡人聞之」。又表示聲音、聲名傳揚,如䣄王子鐘;「其音悠悠,聞于四方。」王孫誥鐘:「肅折壯武,聞于四國。」
」讀為「」,「」、「」同源,欲聞則問,既問則聞,王念孫言:「『聞』即『問』字也,言不問,則所知之事少也」金文裡表示朝問、聘問,如陳侯因[次月]錞「朝聞(問)者(諸)侯」。「」也假借為昏庸之「」,如毛公鼎:「余非庸又聞(昏),女(汝)母(毋)敢妄(荒)寍(寧)。」又假借為「」,如善夫克盨:「隹(唯)用獻于師尹、倗(朋)友、聞(婚)遘(媾)。」「婚媾」即姻親之義。
文獻裡「」用本義的例子很多,如《尚書.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上博竹書五.君子為禮》簡3:「[虍壬](吾)新(親)𦖞(聞)言於夫子。」
」表示消息、見聞。如《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9:「古(故)君子多𦖞(聞),齊而守之。」今本《禮記.緇衣》作「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
」也表示被聽到,即有名、聞名。如《郭店簡.語叢四》簡24:「唯(雖)㦷(勇)力聞於邦不女(如)材。」《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
」表示傳播、傳揚。如《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毛傳:「言身隱而名著也。」《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
」表示嗅。如《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論衡.四諱》:「故鼻聞臭,口食腐,心損口惡,霍亂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