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㠯 (主部件) 共 7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7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骨文表示人在點頭允許。本義是應允、許可。
甲骨文從◎從「」,象人而突顯頭部,表示點頭允許之意。本義是應允、許可。後期金文上部變為從「」,「」即是「」字,作為「」的聲符。
」的本義是點頭答應,引申有誠信之意。《說文》:「允,信也。从儿,㠯聲。」《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孔安國傳:「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孔傳指出「納言」是官名,意謂命令你做納言,朝夕傳達我的命令,要有誠信。
金文後來下加從「」形,「」形是「」形之訛,這種字形後來分化出「」字。
甲骨文表示果然、真的,多用於驗辭,《合集》29955:「貞:今夕雨。允雨。」此辭貞卜今晚會下雨,晚上果然下雨了。
金文表示信、誠,班簋:「允才(哉)」,「允哉」相當於「誠然」。中山王方壺:「於(嗚)虖(呼),允哉若言﹗」意謂所言屬實,所言非虛。又通假為「」,㠱伯盨:「允(以)𨒌(征)允(以)行」,意謂(這件青銅器)用來隨行。
戰國竹簡表示取信於人,《郭店簡.成之聞之》簡25-26:「《詔命》曰:『允帀(師)淒(濟)惪(德)』。此言也,言信於眾之可以淒(濟)惪(德)也。」意謂《詔命》說:「取信於眾成就道德」。這句話,說的是取信於民眾可以成就道德。又表示使人相信,《郭店簡.成之聞之》簡36:「君子曰:從允懌(釋)過,則先者余(除),來者信。」意謂君子說:從誠信出發寬宥過錯,則除去以前之過錯,今後才能使人相信(劉釗)。又表示果然、真的,《清華簡一.保訓》簡3:「今朕疾允病」。《清華簡一.祭公》簡9:「公懋拜手稽首,曰:『允哉﹗』」。
甲骨文的「」字會人以手提起一物,若省去人旁,便簡化為所提攜之物之形,隸定作「」。本義是持攜、提挈,後多用作虛詞。
甲骨文的「」字象人以手提攜一物之形(參見「」),亦可省去人旁,簡化為所提攜之物之形「」。「」的初義為持攜、提挈(張世超、季旭昇)。「」亦有隸定為「」,如「」本從「」,「」聲,楷書的「」形寫成「」。
金文「」表示用,沇兒鎛:「㠯匽㠯喜。」子璋鐘:「㠯匽㠯喜。」又表示率領,白懋父簋:「白懋父㠯殷八𠂤(師)征東夷」。又與方位詞連用,表示範圍、界限,杜虎符:「用兵五十人㠯上。」金文多用「」,楚簡亦同。
後世多用「」而不用「」。
甲骨文會人以手提起一物,本義是持攜、提挈,後多用作虛詞。
甲骨文從「」從「」,象人以手提攜一物之形,初義為持攜、提(張世超、季旭昇)。亦可省去人旁,簡化為所提攜之物之形「」。金文多用「」,牧簋「」旁增「」形,上承甲骨文,是今日楷書「」字字形的根據。
甲骨文表示率領,《合集》10:「王往以眾黍于囧。」即商王去率領群眾。又表示致送,如《合集》14454:「追弗其以牛。」
」是古書的常用字。「」可表示用、使用。《說文》:「㠯,用也。」《玉篇.人部》:「以,用也。」如《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楚辭.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王逸注:「以,亦用也。」
」表示率領、帶領。如《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國語.周語》:「(富辰)乃以其屬死之。」韋昭注:「帥其徒屬,以死狄師。」
」表示憑借、憑藉。如《韓非子.五蠹》:「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論衡.卜筮》:「天與人同道,欲知天,以人事。」
」表示認為、以為。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果自言,公以告臧孫,臧孫以難。」《墨子.公輸》:「臣以三事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也表示原因、緣故。如《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列子.周穆王》:「華子既悟,迺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宋人執而問其以。」
」表示有。如《管子.治國》:「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䰞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戰國策.楚策四》:「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
」可作介詞,引出憑借的工具、方法、手段等。如《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韓非子.難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又可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等。如《論衡.偶會》:「夫物以春生夏長,秋而熟老,適自枯死,陰氣適盛,與之會遇。」
」作連詞,表示並列關係。如《周易.鼎》:「得妾以其子,無咎。」 王引之《經傳釋詞》:「言得妾與其子也。」又可表示轉折。如《淮南子.氾論》:「堯無百戶之郭,舜無植錐之地,以有天下。」
」還可作副詞,表示程度深,如《孟子.滕文公下》:「三月無君則弔,不以急乎?」又表示範圍,相當於「」、「」。如《戰國策.齊策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金文從「」,「」聲,「」與「」(「」)音義同,故陳夢家曰:「『台』者『以』之孳乳字也,東周金文始增口為台。」金文用作虛詞。
金文從「」,「」聲,「」與「」(「」)音義同,故陳夢家曰:「『台』者『以』之孳乳字也,東周金文始增口為台。」
金文表示用以,王孫鐘:「用匽台(以)喜」。參見「」。
金文「」字與後世「」字的簡體無關,是同形字。
」字始見於春秋金文,金文中「」的用法與「」相同,「」之口形戰國時訛變與「」形近。
《說文》以「」為「」之本字,釋「」之本義為怡悅。《說文》:「台,說也。从口㠯聲。」段玉裁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字。」
」字從「」,「」聲,用作語氣助詞。
金文上從「」(同「」字)下從「」,上部所從字形與「」形近,是「」(「」)的訛變(何琳儀)。「」、「」皆是聲符。魏宜輝則認為上部是「台𠃌」的省文,作為「」的聲符。
金文用為句末語氣助詞。中山王鼎:「閈於天下之勿(物)矣」,表示知天下的事物(馬承源),一說猶「堪任天下之事」(何琳儀)。《說文》:「矣,語已詞也。从矢㠯聲。」
金文從「」從「」,「」是聲符。金文用作姓氏,衛姒鬲:「衛姒乍(作)鬲」。金文「」是在「」的基礎上加「」分化出來,故「」、「」亦一字之分化,兩字用法相同。參見「」。
金文從「」,「」聲,亦有從「」聲。小篆從「」,「」聲。「」的本義是懶惰、懈怠。
金文從「」,「」聲,亦有從「」聲。小篆從「」,「」聲。「」與「」音義本同,參見「」。「」的本義是懶惰、懈怠。《說文》:「怠,慢也。从心,台聲。」如戰國晚期中山王壺:「穆穆濟濟,嚴敬不敢怠荒。」張政烺云:「『怠荒』與『嚴敬』義相對,《詩.商頌.殷武》:『不敢怠遑』,假遑為荒。」又《尚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孔傳:「無怠惰荒廢,則四夷歸往之。」
」也表示輕慢、不恭敬。如《荀子.儒效》:「內不自以誣外,外不自以欺內,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史記.封禪書》:「昔東甌王敬鬼,壽百六十歲。後世怠慢,故衰秏。」
」表示疲倦、倦怠。如《文選.宋玉〈高唐賦〉》:「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後漢書.張曹鄭列傳》:「(鄭)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
」可通「」,表示愉悅。如《論衡.道虛》:「盧敖目仰而視之,不見,乃止駕,心不怠,悵若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