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夨 (主部件) 共 2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夨 |
| 甲骨文或從「大」從圓圈,圓圈象人頭,或疑是「口」的象形。柳詒徵認為「夨」、「吳」本一字,是「華」的初文,「吳」、「華」古音相近,象畫出人形的頭與手足,與「大」字形近。本義是中國之人。因為「吳」又寫作「虞」,虞夏二代之名後世用來稱呼中國人。《說文》:「夏,中國之人也。」「虞夏」即「華夏」。 按柳詒徵的說法在語音上有其根據,但是為甚麼用側頭的人形來表示華人,仍存疑。 「吳」的古文字又作「㕦」,《廣韻》「㕦」字音「胡化切」,與「華」同音。在「夨」的人形上加「口」,寫作「㕦」之形,可能就是喧嘩的「嘩」的初文。故「吳」字的本義是喧嘩、大聲說話。 甲骨文用為殷先王名,是殷人的祭祀對象,《合集》21110:「尞(燎)岳、夨、山」,表示對岳、夨、山進行燎祭。趙誠認為「王夨」即「王亥」。金文用作人名。夨王方鼎蓋:「夨王乍(作)寶尊貞(鼎)」。又讀作「虞」,叔夨方鼎的「叔夨(虞)」,即晉國第一代君主唐叔虞。可見在上古,「夨」應有與「吳」、「虞」相似之音(李伯謙)。 | |||||||||||||||||||||||||||||||
吳 | 不過,「吳」字的使用,早在金文時期便幾全解作專名。如用作國名,即指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荊蠻所立之國。吳王夫差矛:「吳王夫差自乍(作)甬(用)鈼。」或用作人名,吳方彝蓋:「王乎(呼)史戊冊令(命)吳。」「吳」又用為「虞」,用作職官名,即虞人,負責掌管山澤田獵之事。同𣪕:「𤔲昜(場)、林、吳(虞)、牧」,即指掌管場人、林衡、虞人、牧人等官員。 戰國竹簡「吳」用作國名,《上博竹書七.吳命》簡3正:「吳青(請)城(成)於楚」,指吳國向楚國求和。「吳」亦讀作「虞」,《上博竹書二.子羔》簡1:「又(有)吳(虞)是(氏)之樂正質夔之子也」,「有虞氏」即帝舜。另字亦讀作「無」,《上博竹書一.容成氏》簡5:「禽獸朝,魚鼈獻,有吳(無)通」,指獻禽獸來進見,以魚鼈來朝貢,彼此互通有無。 傳世文獻中,「吳」幾亦全用作專名。唯《方言》中有「吳,大也」一訓,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吳」從大言「引申之為凡大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