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水 (主部件) 共 90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0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象水流動之形。本義是水。
」字甲骨文繁省不一,以中心一筆作水流,其旁之點作水滴,水滴數目多寡不一。「」字用作偏旁時,水流數目不一,或有徑作水滴之形。金文「」亦象流水形,戰國文字承襲金文。楚國文字或有左上與右上二筆相連之形,行筆與以往略有不同。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水災。如《合集》10150:「其㞢(有)大水」。或用作祭名,如《合集》14407:「辛御水于土牢。」「」為商之第四位先公「相土」之略稱,全句指辛用牛來對先公相土進行御祭和水祭。另也有以「」為動詞,如《合集》23532:「今日王其水𡨦(寢)。」饒宗頤認為「水寢」指以水平立法,懸繩虛地。《周禮》嘗提到「匠人建國,水地以縣」,鄭玄注:「於四角立植而懸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為位而平地。」《釋名》亦云:「水,準也。準,平物也。」因此「水寢」可能指建造寢宮,以水來衡量土地是否平整。另一說則以「水寢」解為灑滌寢廟(劉興隆、崔恆昇)。
金文亦用如本義。如同簋:「氒(厥)逆(朔)侄(至)于玄水。」指其北方至於玄水。「」字金文又可假為「」,指求的意思(周法高、方述鑫)。如沈子簋:「用水(乞)霝今(命)。」指乞求善命的意思。
《說文》:「水,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凡水之屬皆从水。」按許慎所謂「北方之行」、「中有微陽之气」,皆漢朝所盛行的陰陽家學說。「水,準也」,本屬聲訓,後「水準」變作複合詞,先解作測定水平的器具,後引申指某一方面達到的程度。
甲金文象河流很長,並有支流。本義是江河源遠流長。引申為長久、永久。
甲金文象河流很長,並有支流。本義是江河源遠流長。引申為長久、永久。古文字「」或向左,或向右,左右無別,同時表示兩個詞,一是長久的「」,二是支流、支派的「𠂢」(「」)。後來為了使字義明確,才規定以字形向左的為「」字,向右的為「𠂢」字(裘錫圭)。
一說「」象人在水中游泳 (參高鴻縉、高田忠周、徐中舒、劉興隆),是「」的初文,本義為游泳。
甲骨文用作人名、地名。
金文表示永久、長遠。免簋:「萬年永寶用」。陳侯午敦:「永世母(毋)忘」。頌鼎:「通彔(祿)、永令(命)」,表示全福(即滿福)、長命。陳伯元匜:「永壽」,表示長壽。
石刻文字表示永遠,《石鼓文.吾水》:「天子永寍」,意謂天子永遠安寧。
」字今日的用法,主要是抽象意義的「永久」。這一種用法,其實可遠溯至古文字和上古文獻,如上述銘文一類的套語「子子孫孫永寶用」,《尚書》中的「永康兆民」、「受天永命」,《詩經》中的「永以為好」、「終其永懷」等。至於訓解則可追溯到《說文》:「永,長也。象水巠理之長。《詩》曰:『江之永矣』。凡永之屬皆从永。」
後來又曾有人以「」注「」而得「」字,以顯示「永久」的美善,參見「」。
」字金文從「」從二粗點,二粗點象冰塊,本義是冰雪的「」。
」字金文從「」從二粗點,二粗點象水凝固後的形態,水凝固的過程稱為「」,凝結成固體的水也稱為「」。
」字所從二粗點,小篆多寫作「」,《說文》:「仌,凍也。象水凝之形。」「」今書作「」形,用為部首,俗稱「兩點水」。古代「」是「」之初文,後加「」以示其義。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顧炎武:「仌於隸、楷不能獨成文,故後人加水焉。」按金文已有從「」從「」的「」字,只是到了隸、楷階段,才通用「」而廢去「」字。
《說文》:「𣲝(冰),水堅也。从仌从水。以為冰凍之冰。凝,俗𣲝从疑。」段玉裁注:「以冰代仌,用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按「」乃「」之本字,後來為了分化冰凍與凝固兩種義項,故另造從「」的「」字表示凝固的過程。
金文有「冰月」一詞,為齊國月名,指十一月,因為齊到了十一月便開始結冰(吳式芬、郭沫若)。陳逆𣪕:「冰月丁亥陳氏裔孫逆。」又用作人名,二年上郡守冰戈:「上郡守冰造。」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冰室」亦稱「飲冰室」,是廣東地區零售清涼飲料、雪糕等冷飲冷食的店鋪,是茶餐廳的前身。「飲冰」典出《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飲冰室」是梁啟超在天津的雙層洋房的名稱,梁啟超藉以比喻自己當時對國運的憂慮有如內熱,唯有飲冰得解。
」與「」的甲骨文相似,字象水中有陸地之形。羅振玉釋:「州為水中可居者,故此字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本義是河中可居之地。參見「」。
」與「」的甲骨文相似,字象水中有陸地之形。羅振玉釋:「州為水中可居者,故此字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本義是河中可居之地。參見「」。《說文》:「州,水中可居者曰州。周遶其㫄,从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詩》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之。𠄓,古文州。」「」本義為水中陸地,傳世文獻中仍有用作本義,《漢書.地理志下》:「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
甲骨文用作族氏名,《合集》849正:「州臣㞢(有)逃」,指州族有逃亡的罪隸。
金文有「州人」一詞,「」為從屬殷商之部族,居陝西渭水流域,周公𣪕:「易(賜)臣三品:州人。」字又用作地名,嗝比盨:「州、瀘二邑。」又用作人名,州戈:「州。」另金文有「州句」一名,為越國國君名,典籍作「朱句」。越王州句劍:「戉(越)王州句自乍(作)用僉(劍)。」《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句踐卒,子王鼫與立。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司馬貞索隱引《紀年》:「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妬。次朱句立。」
戰國竹簡「」用作行政區域,《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25:「禹通淮與忻(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青)州、莒州始可處也。」全句指禹疏通了淮水與沂水,引導它們向東流入大海,於是乎青州、莒州便開始可以居住了。《爾雅.釋地》:「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水湧動解。
金文從「」,「」聲,與小篆形同。《說文》:「汋,激水聲也。从水勺聲。井一有水、一無水,謂之瀱汋。」此中,許慎實引《爾雅·釋水》:「井一有水,一無水,爲瀱汋」。
金文假借為「」,表示陷溺,引申為陷於困苦之境。中山王鼎:「與其汋(溺)於人施(也),寧汋(溺)於淵。」《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盥盤之銘曰:『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游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從「」,「」聲,本義是長江,後泛指江河。
」在古代專指長江,後來才成為河流的通稱。
金文用作長江專名,敬事天王鐘:「江漢之陰陽」。又用作江河的通稱,鄂君啟舟節:「瀘江」。又用作國名。
《說文》:「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聲。」
金文從「」,「」聲。至隸、楷書,「𣳫」寫作「」。《說文》以為本義是深廣貌。
金文從「」,「」聲。金文用作氏族名,如汪伯卣:「𣳫(汪)白(伯)乍(作)寶旅彝。」
戰國文字用作姓氏,如秦印「汪嬰」、「汪薺」。又用作地名,如趙璽「𣳫(汪)𡧰(陶)右司工」。「汪陶」是古縣名,即《漢書.地理志下》「鴈門郡」。《廣韻.養韻》:「汪,汪陶縣,在鴈門。」在今山西山陰東北應縣東。(參何琳儀)
小篆與金文結構相同,從「」,「」聲。至隸、楷書,因「」不再獨立使用,從「」旁的字都改成了「」旁。「𣳫」於是寫作「」。(裘錫圭)
《說文》以為本義是深廣貌。《說文》:「汪,深廣也。从水,𡉚聲。」段玉裁注:「謂深而又廣也。」《玉篇.水部》:「汪,水深廣也。」如《淮南子.俶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威武紛云,湛恩汪濊。」顏師古注:「汪濊,深廣也。」
」也表示水池。《說文》:「一曰:汪,池也。」如《左傳.桓公十五年》「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杜預注:「汪,池也。」《古列女傳.母儀傳.有虞二妃》「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
」又表示液體聚積貌。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且說那婦人見了丈夫,眼淚汪汪,入去大相國寺裏燒了香出來。」
」可作量詞,用於液體。如《水滸全傳》第76回:「龍文劍掣一汪秋水,虎頭牌畫幾縷春雲。」又可作象聲詞,形容狗吠聲。如《西遊記》第50回:「說不了,後邊跑出一個哈巴狗兒來,望著行者,汪汪的亂吠。」
金文從「」,「」聲,疑本義為水落下、墜下之貌。《爾雅.釋詁》:「汱,墜也。」《集韻.銑韻》:「汱,水落皃。」
金文從「」,「」聲,疑本義為水落下、墜下之貌。《爾雅.釋詁》:「汱,墜也。」《集韻.銑韻》:「汱,水落皃。」金文見於圜形器,此器中多字的考釋未有定論,故用義不詳。
金文從「」,「」聲。金文表示急,鳥書箴銘帶鈎:「不汲於利」。相當於《漢書.楊雄傳》:「不汲汲於富貴」,顏師古注:「汲汲,欲速之義。」
《說文》:「汲,引水於井也。从水从及,及亦聲。」
金文從「」,「」聲。表示壯盛之貌,中山王圓壺:「四牡汸汸」。《說文》「」字下引《詩》曰:「四牡騯騯」。又用作職官名。
根據《說文》,「」是「」的異體,《說文》:「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凡方之屬皆从方。汸,方或从水。」段玉注:「併船者,並兩船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