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王 (主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金文象鋒刃向下之斧鉞形(吳其昌),斧鉞是軍權的象徵,因以稱王。
」是把「」字轉九十度,把全字轉向以與原字區別。早期金文底畫呈弧形,且弧筆豐厚,仍保留鋒刃之形。後期金文底畫線條化為一橫,容易與「」字相混,其區別是「」的首兩橫畫較接近,而與底畫距離較遠,而「」字三橫之間的距離相約。後來為了進一步區別二字,遂於「」字中加點。
甲骨文「」、「」用同一個字形來表示(林澐),因為斧鉞既是王權的象徵,又是武士所執持的器具。參見「」。
甲骨文多表示商王,《合集》5193正:「貞:王歸」。
金文表示君王,無叀鼎:「王各(格)于周廟」,意謂王來到周廟。攻吳王鑑:「攻吳王夫差,擇厥吉金,自乍(作)御鑑」,意謂吳王夫差選擇堅硬的青銅,鑄造日用的鑑。「王子」即王的兒子,王子午鼎:「王子午擇其吉金」。
戰國竹簡表示君主、君王,《郭店簡.老子甲》簡13:「侯王能守之」。《郭店簡.緇衣》簡33-34:「穆穆文王」。《郭店簡.六德》簡39-40:「是古(故)先王之教民也」。《上博竹書二.從政甲》簡1:「昔三弋(代)之明王之又(有)天下者」。《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64:「此先王之至道」。《清華簡二.繫年》簡3:「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又表示統治、稱王,「王天下」即統治天下。《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42:「夫是以得眾而王天下。湯王天下三十又(有)一世而受(紂)作,受(紂)不述丌(其)先王之道。」意謂得到人民的擁戴才算是稱王天下。湯稱王天下經過三十一世換成紂即位,紂不遵循先王的治國之道。
《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𠙻,古文王。」
甲金文從「」,「」聲。戰國文字上從「」,下部或變為「」形或「𡈼」形。「」是「」的初文。本義是去、到。
甲金文從「」,「」聲。戰國文字上從「」,下部或變為「」形或「𡈼」形。「」(或隸作「𡉚」)是「」的初文。本義是去、到。
甲骨文用本義,如《合補》3734:「鼎(貞):王㞷田,不雨。 」「㞷田」意謂去狩獵。《合集》37722:「辛酉卜,鼎(貞):王田斿,㞷來亡𡿧(災)。」
金文「」可用作「」,如陳逆簋:「[陳土](陳)氏裔孫逆,乍(作)為㞷(皇)[示𥃷](祖)大宗簋。」又讀為「」,如鄭㞷庫矛:「奠(鄭)㞷庫[㫃戈](戟)朿(刺)。」「襄庫」是鄭國的武庫,亦見《左傳.襄公三十年》「因馬師頡介于襄庫」。(何琳儀)
戰國楚簡可用為「」,如《郭店簡.性自命出》簡65:「君子執志必又(有)夫㞷=(廣廣)之心。」「廣廣」表示遠大之義。(李零)一說「往往」即古書的「皇皇」,表示嚮往。(劉桓、陳偉)
」還用為「」,如《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㞷(匡)天下之正(政)十又(有)九年而王天下。」
《說文》以為「」的本義是「艸木妄生」。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皆未見此用法。後因「」字不再獨立使用,很多本從「」得聲的字改成從「」,如「」、「」、「」等。(裘錫圭)
金文從「」,「」聲,與後世表示玉石之「」同形不同字。
金文從「」,「」聲,與後世表示玉石之「」同形不同字。
金文是「文王」的合文,指周文王姬昌,周開國天子武王姬發之父。銘文或作「玟王」。何尊:「克仇玟王」,仇表示匹配,表示何的先祖與周文王為匹配(參裘錫圭)。大盂鼎:「在武王嗣玟(文王)乍(作)邦」,表示周武王繼承文王,建立邦國。
後世「」同「」,表示美玉,《說文》:「玟,火齊,玫瑰也。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聲。」《集韻》:「珉,或作玟。」「」又表示玉的紋理,《集韻》:「玟,玉文。」
」字最初專指銅,後泛指一切金屬,再後來專指黃金。
金文「」字最初從「」(象斧鉞之頭朝下形)從「」(二粗點象兩塊金屬餅)從「」(「」之省形),「」是「」的聲符。「」最初專指銅,後來泛指一切金屬,再後來專指黃金。
」字的金文象斧頭加上代表金屬餅塊之粗點,用以指製造或構成斧頭之金屬,與「」字從「」或「」之意同。引申之,泛指一般金屬;至於所從之「」省,則標示其字讀作「」。
西周、春秋銘文中的「」專指銅,豐乍父辛尊:「大矩易(賜)豐金、貝」,意謂大矩賞賜給豐銅、貝。同卣、保員簋:「金車」,指以青銅為裝飾的車。《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孔穎達疏:「鄭以為金三品者,銅三色也。」引申指銅的顏色,師𠭰簋:「金黃(衡)」,表示銅色的用以繫玉飾之帶。《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鄭玄箋:「金舄,黃朱色也。」
大概在戰國以後,「」泛指一切金屬,或專指貴重的金屬,仰天湖楚簡簡26:「白金」,表示白色的金屬,指銀。《郭店簡.語叢四》簡24:「金玉浧(盈)室」,指屋中裝滿金、玉(徐在國認為這裏的「」是黃金)。《清華簡一.尹誥》簡4:「金玉田邑」。
《說文》:「𨤾(金),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凡金之屬皆从金。𠊍,古文金。」前段基本上交代了金的性質,但後文「從土」一說,從金文構形上看,並不準確。後來金文把最初所從之二粗點,或訛為橫畫或斜畫,又或增繁至三或四畫,並將之置於「」形隙間。後期金文中亦見剔除代表金屬餅塊的點或畫,當為省文。篆文中見上作「」形的,為金文中所未見。
」字上面象插有羽毛的美玉,以裝飾冠冕,下面的「」標聲,也兼表示王者所戴,本義是冠冕,引申為帝王。
」字甲金文從◎從「」聲。◎象上面插有翎羽的三叉形(或山字形)玉器,用作冠冕的裝飾,下部的「」除了標聲之外,也兼表示這種冠飾是王者所佩戴,本義是冠冕。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三叉形玉冠飾,在三叉上各有三個孔用以插彩色羽毛,背面底部又有安插柄的孔,和甲骨文有長柄的字形吻合。這些三叉形玉飾出土時都位於死者的頭部附近。江蘇高淳朝墩頭遺址12號墓出土的良渚玉人頭戴三叉形冠,可以為證。《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鄭玄注:「皇,冕屬也。畫羽飾也。」
」字的本義是冠冕,最初由巫師或權貴所戴,後來稱君主為皇帝。由於插有羽飾的冠冕十分華麗,所以「」又有美麗之義,《廣雅.釋詁》:「皇,美也。」光輝燦爛之美稱為「」,又形容樂聲之美,鐘鼓鏗鏘悅耳稱為「」、「」。而皇帝是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所以「」又有大義。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表示大也,美也,王孫鐘:「于我皇且(祖)文考」。金文凡「皇祖」、「皇考」皆是稱美之文(劉心源)。《說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又用作狀聲詞,是「」的初文,沇兒鐘:「皇皇熙熙,眉壽無期。」又用作人名。
」字的構形過去主要有三說:一說上部象火炬之形,象火光輝煌,是「」的初文(何琳儀、季旭昇)。二說上部象日光放射之形,是「」的初文(吳大澂),朱芳圃則認為下部是燈,上象燈光。三說上部象王之冠冕,上插有羽毛為飾(汪榮寶)。從出土良渚玉冠飾和玉人可證,汪榮寶的說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