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牛 (主部件) 共 14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牛 | |||||||||||||||||||
半 | 金文用作數詞,表示一半,秦公簋:「一斗七升大半升」。古璽用作姓氏。 漢帛書「半」假借為「磐」,《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屯》第27行:「初九,半遠,利居貞,利建侯。」「半遠」傳世本《周易》作「磐桓」,「磐桓」即「盤桓」,徘徊不進之貌。意謂初九,徘迴不前,只宜居處守正,只宜建立諸侯。 《說文》:「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爲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屬皆从半。」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半字从牛,不止於牛而已,特舉牛以概萬物耳。本書〈牛部〉:『物,萬物也。牛為大物,故从牛。』是其義已。」 | ||||||||||||||||||
牟 | 《說文》:「牟,牛鳴也。从牛,象其聲气从口出。」柳宗元《牛赋》:「牟然而鸣」。「牟」字後又惜作謀取的「謀」,《韓非子》:「游居厚養,牟食之民也。」後乃有「牟取」、「牟利」等用。「牟」又借作「侔」、「眸」、「眉」等字。 | ||||||||||||||||||
牡 | 《說文》:「牡,畜父也。从牛,土聲。」段玉裁注:「土聲求之疊韻、雙聲皆非是。蓋當是從土,取土為水牡之意。」王國維因「士」古音屬之部,「牡」在尤部,之、尤二部音近而認為「牡」從「士」得聲。根據以上分析,「牡」字既不從「土」,也不從「士」,而從「丄」。 「牡」甲骨文用作祭牲。如《乙》2854:「辛未卜,卯于祖牡(從羊)、䝅。」表示宰割公羊、公豬以祭祀祖先。 「牡」屬「明母」,今音多讀鼻音聲母m,但在閩南方言中讀唇音聲母b,與歷史上「去鼻化音變(Denasalization)」相關。 | ||||||||||||||||||
牢 | 甲骨文「牢」指圈養之祭牲,如《合集》21260「𤉲(燎)三牢」,即以三隻祭牲進行燎祭。 金文「牢」字用作動詞,指進獻祭牲,如貉子卣「王牢于阹」,指王於阹地進獻祭牲。 傳世文獻中仍有用作本義,指蓄養牛羊的欄圈。《詩.大雅.公劉》:「執豕于牢,酌之用匏。」鄭玄箋:「其羣臣乃造其羣牧,執豕於牢,以為飲酒之殽。」《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牢」從欄圈引申有牢固之義(段玉裁),《廣雅.釋詁一》:「牢,𩋆(堅)也。」如《韓非子.難一》「朞年而器牢」,指滿一年而器物變得牢固。 | ||||||||||||||||||
牧 | 後來改從「牛」從「攴」,象手持木棒牧牛之形。「牧」的本義是牧牛,後泛指牧養牲畜,引申表示牧人。《說文》:「牧,養牛人也。从攴从牛。《詩》曰:『牧人乃夢。』」 甲骨文用作職官名。金文也用作職官名,表示牧人,負責照料牲畜的人。同簋:「𤔲昜(場)林吳(虞)牧。」郭沫若:「牧,牧人。」表示治理管理山林的官員和牧人。《周禮.地官司徒.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又用作地名、人名。 戰國竹簡已見「牧人」一詞,《上博楚竹書四.采風曲目》簡3:「牧人」。 | ||||||||||||||||||
牲 | 後指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說文》:「牲,牛完全。从牛生聲。」段玉裁注:「引伸爲凡畜之偁。《周禮.庖人》注:『始養之曰畜,将用之曰牲。』」 | ||||||||||||||||||
牼 | 金文從「牛」,「巠」聲,用作人名,邾公牼鐘:「邾公牼擇厥吉金。」即指邾宣公,其《公羊傳》、《穀粱傳》作「瞷」。張世超等認為「牼」是牛耕的專字,以別於耒耕之「耕」,「牼」、「耕」古音相近,可備一說。 《說文》:「牼,牛厀下骨也。从牛巠聲。《春秋傳》曰:『宋司馬牼字牛。』」 | ||||||||||||||||||
犀 | 犀牛是食草動物,形狀像牛,鼻子上長着一隻或兩隻鋒利的角,頸短,四肢粗大,皮膚厚實無毛,微黑色;它的視力很差,只能靠靈敏的聽覺和嗅覺生活;生長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森林裏。《墨子.公輸》:「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雲夢」是地名,又稱「雲夢澤」。全句意謂楚國有雲夢一地,遍布犀牛、兕(像野牛的野獸)、麋(俗稱「四不像」)、鹿。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秦簡中有關於「犀」的記載,《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7三:「犀角象齒」,指犀牛角和象牙。 「犀」後來又表示犀牛皮、犀牛角,古書記載犀牛皮製造的鎧甲十分耐用,《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犀甲壽百年」,意謂犀牛皮製的鎧甲可用一百年。引申有堅固、銳利之意。《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兵情》:「矢,金在前,羽在後,故犀而善走。」意謂箭的前面是金屬,後面是羽毛,所以堅利而飛快。「犀利」除了形容武器外,還形容語言、文辭、眼光等的尖銳鋒利。唐劉禹錫〈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記〉:「詞鋒犀利,絕人遠甚。」意謂文筆、口才尖銳明快,遠超常人。 「犀牛角」簡稱「犀角」,用做中藥。李時珍《本草綱目》:「《抱樸子》云:『犀食百草之毒,及眾木之棘,所以能解毒。』……《北戶錄》云:『凡中毒箭,以犀角刺瘡中,立愈。』由犀食百毒棘刺也。」大意是說因為犀牛吃百草、荊棘,故犀角能解毒,若中毒箭,把犀角插入瘡中,會立即好轉。 而「角犀」、「伏犀」指前額近頭髮處隆起,古代迷信認為是顯貴賢明之相,後來借指賢明者。《說文解字注》:「按〈晉語〉:『角犀豐盈。』《孟子》注:『頟角犀厥地。』《戰國策》:『眉目準頞權衡,犀角偃月。』此皆謂人自鼻至頂,豐滿如相書所云『伏犀貫頂』也。」 典故「犀照」、成語「犀照牛渚」出於《晉書.溫嶠傳》,指晉代溫嶠走到武昌牛渚磯,看見水深難測,於是燃燒犀角,照見奇形怪狀的水中生物。後以「犀照」比喻洞燭幽微,明察事理。 金文用作姓氏,犀伯鼎:「犀白(伯)魚父乍(作)旅鼎。」意謂犀伯魚父鑄造了隨行用的鼎。陳秉新認為此「犀」應讀作「遲」,姑備一說。《通志.氏族略》:「遲氏,商賢人遲任,望出太原。東晉有湘東太守遲超。」 璽印文字用作人名,《古璽彙編》3927:「公孫犀𡊑(鉨、璽)」,「公孫」是姓,「犀」是名。《漢印文字徵》:「呂犀首印」,「呂」是姓,「犀首」是名。《廣韻.齊韻》:「犀,姓。秦有犀首。」 | ||||||||||||||||||
犅 | 甲金文從「牛」,「剛」聲,小篆省作從「牛」從「岡」。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表示雄性牲畜,大簋:「易(賜)芻(犓)騂犅」。又用作人名。 《說文》:「犅,特牛也。从牛岡聲。」段玉裁改為「犅,特也。」注云:「今本作特牛也,依詩正義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