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 | E6 87 89 |
---|---|
大五碼 | C0B3 |
倉頡碼 | 戈土心 |
Matthews | 7477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359;(二版)2525 |
康熙字典 | 333 |
Unicode | U+61C9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0023.1 | |
頻序 A/B | 105 | 154 |
頻次 A/B | 21837 | 7316 |
普通話 | yng yng |
小篆 | ||
---|---|---|
|
金文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應 | 當也。从心,𨿳聲。〔於陵切〕 (217 / 216) | 心 | 𤻮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心」,「𨿳」聲,本義為應當、應該。 19 字 詳解: 從「心」,「𨿳」聲,本義為應當、應該。《說文》:「當也。从心,𨿳聲。」《詩‧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毛傳:「應,當。」 「應」可表示是。《莊子‧寓言》:「與己同則應,不輿己同則反。」成玄英疏:「與己同見則應而為是。」 「應」可表示所有、全部。宋蘇轍〈再論京西水櫃狀〉:「應退出地皆撥還本主;應水占地皆以官地對還。」 「應」還可用作副詞。漢王充《論衡‧感虛》:「或時燕王好用刑,寒氣應至。」 「應」可指接受。《管子‧小匡》:「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 「應」也表示應聲、回答。《莊子‧列禦寇》:「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 「應」還表示應允、許諾。《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 「應」亦表示應和。《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應」還指符合、適應、順應。《莊子‧馬蹄》:「曲者中鉤,直者應繩。」 「應」亦表示應付、對付。《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應」也表示感應、應驗。《國語‧越語下》:「天應至矣,人事未盡也,王姑待之。」 469 字 相關漢字: 心,𨿳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28 | 周p58 | |||||
李p327 | 何p205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
黃p28 | 周p58 | |||||
李p327 | 何p207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應」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應天府, 寶應縣, 應州, 應城縣, 應山縣 | (5/5)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一應俱全, 口不應心, 同聲相應, 因果報應, 得心應手… | (5/248)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策, 診, 酬, 答, 得, 當, 反, 感, 噭, 該, 谷, 供, 暇, 效, 響, 因, 陽, 裕, 黿, 其, 裏, 灑, 順, 適, 鎖, 相, 還, 允, 和, 回, 罪, 接, 齖, 許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suitable; right; proper; fitting; necessary |
modal v. | should; ought to; must |
v. | answer; respond; echo; deal with; cope with; reply; correspond to; fulfil; be fulfilled; comply with; grant; suit |
瀏覽次數: 5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