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首 (主部件) 共 5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首 | 「首」字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24956:「王疾首。」指王頭部有疾的意思。傳世文獻屢見「疾首」一詞,如《孟子》:「舉疾首蹙頞而相告」,趙歧注:「疾首,頭痛也。」另「首」字又可用作地名。 金文「首」字用作本義。如虢季子白盤:「折首五百」,指斬掉五百顆頭顱。另又可通假為「手」,如遹簋:「遹拜首(手)䭫首」,其他金文多作「拜手䭫首」,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召誥》則作「拜手稽首」。「拜手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禮,即叩頭至手,叩頭至地。 「首」為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首」又代指處於中心的人物或事物,如首長、首領、首都。此外,「首」處於人體最上部,因此也有第一、開始等意思,如首位、首先等。《廣雅》:「首,始也。」 參見「頁」。 | |||||||||||||||||||||
頁 | 「頁」字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15684:「豕頁」,意思即豬的頭部。另如《合集》22215:「五子叩頁」,即指五個男孩叩頭的意思。 「頁」字金文見於卯𣪕蓋:「卯拜手頁手。」其他金文多作「拜手䭫首」,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召誥》則作「拜手稽首」。「拜手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禮,即叩頭至手,叩頭至地。「稽首」寫成「頁手」僅此一見,可能是省文,季旭昇則以為「頁」或是錯字。《說文》:「頁,頭也。从𦣻从儿。古文䭫首如此,凡頁之屬皆从頁。」 「頁」與「首」本為一字,音「首」,其後「頁」字最遲在東漢變讀為「胡結切」。至於「頁」作為紙張的量詞,則是俗字,本作「葉」。參見「葉」。 | |||||||||||||||||||||
道 | 《說文》:「𨕥(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𡬹,古文道从首、寸。」「一達謂之道」,指一條通達而沒有歧路的道路。 金文或從「辵」,「辵」由「彳」、「止」組成,「彳」象道路之形,與「行」之意同。「止」或訛變為「又」形,古文字的「又」往往演變為「寸」,後世的「導」字可能是從這種形體訛變而來的。 近年出土的《郭店簡.老子甲》中,「道」字寫成[彳人亍],「人在道途中」之義益顯。無論具體意義的「道路」或抽象意義的「大道」,都和人的參與有關。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兩家都喜言「天道」,但都分別強調 「道不遠人」(《禮記.中庸》)或「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金文表示道路,散盤:「封于原道,封于周道。」「封」表示堆土植樹,設立分界,原、周是地名,意謂在原地的道路畫界,在周地的道路畫界。《詩.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朱熹認為「周道」即大路,意謂大路像磨刀石一樣平,像箭矢一樣直(馬持盈)。又表示正道、道德,中山王鼎:「亡(無)不順道」。又指國家循守正道,施行禮義,使天下大治,謂之「有道」,相反即是「無道」。[妾子]𧊒壺:「逢郾(燕)亡(無)道」,意謂適逢燕國無道。又通假為「導」,表示指導、引領,中山王鼎:「以誘道(導)寡人」。 戰國竹簡表示道德,《郭店簡.老子甲》簡6:「以道差(佐)人宔(主)者」,意謂遵循道德輔佐君主。《清華簡一.程寤》簡8-9:「可(何)保非道,可(何)愛非身」,《郭店簡.性自命出》簡56:「昏(聞)道反𠮯(己)」。又表示天道,《上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簡7:「川(順)天之道」。又表示引導,《郭店簡.尊德義》簡22:「民可道(導)也,而不可強也。」意謂人民可以引導,不可以強迫。又用作地名,《清華簡二.繫年》簡66:「會諸侯于斷道」。 | |||||||||||||||||||||
髮 |
| 《慧琳音義》卷五「鬚髮」注引《說文》:「髮,頭上毛也。」 秦簡在「犬」字下部加一短橫,變為「犮」,「犮」是聲符。又改意符「首」為「髟」。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頭髮,史牆盤:「髮彔(祿)」,表示福祿多如頭髮(裘錫圭)。又通假作「祓」,表示福。史牆盤:「繁髮(祓)多釐」,《爾雅.釋詁》:「祓,福也。」叔向父簋:「降余多福緐(繁)釐」(唐蘭、李學勤、徐中舒)。又用作人名。 《說文》:「髮,根也。从髟,犮聲。𩠖(𩠙),髮或从首。𩑛,古文。」段玉裁、朱駿聲改「根也」為「頭上毛也」。 | ||||||||||||||||||||
縣 |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懸掛,郘鐘:「大鐘既縣」。又表示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叔夷鐘:「其縣二百」。又用作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