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首 (主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象頭形,「𦣻」象人頭而「」象頭髪,甲骨文或省去髮形。本義是人頭。
甲骨文字形象側面人頭之形,其上有頭髪,或可省去頭髮。金文字形雖然也是頭的象形,但長髮之下部件有時以眼(目)為主,有時以鼻(自)為主。戰國文字同時有帶髮和不帶髮的字形,但部分「」字把頭髮寫作「」形。《說文》分列「𦣻」、「」兩字,並在「」字下提到:「首,𦣻同。古文𦣻也。巛象髪,謂之鬊,鬊卽巛也。凡𩠐之屬皆从𩠐。」可見《說文》以「𦣻」為小篆,「」為古文。從上可見,「𦣻」承無髮的字形而來,「」則承有髮的字形而來。
」字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24956:「王疾首。」指王頭部有疾的意思。傳世文獻屢見「疾首」一詞,如《孟子》:「舉疾首蹙頞而相告」,趙歧注:「疾首,頭痛也。」另「」字又可用作地名。
金文「」字用作本義。如虢季子白盤:「折首五百」,指斬掉五百顆頭顱。另又可通假為「」,如遹簋:「遹拜首(手)䭫首」,其他金文多作「拜手䭫首」,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召誥》則作「拜手稽首」。「拜手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禮,即叩頭至手,叩頭至地。
」為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又代指處於中心的人物或事物,如首長、首領、首都。此外,「」處於人體最上部,因此也有第一、開始等意思,如首位、首先等。《廣雅》:「首,始也。」
參見「」。
甲金文从「」从「」,象一跪坐的人,而突顯其頭部。《說文》:「頁,頭也。」
甲金文象人之頭及身,以人身之小來襯托出其頭部,因此「」本義是頭部。「」與「」字的分別在於書寫時是否附帶畫出人身,因此兩字是異體字。參見「」。甲骨文「」字在人頭上或有頭髮,或省去髮形。西周金文卯𣪕蓋中「」字人首上有頭髮,戰國文字首上髮多訛為止形,小篆則省去人首上的頭髮。
」字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15684:「豕頁」,意思即豬的頭部。另如《合集》22215:「五子叩頁」,即指五個男孩叩頭的意思。
」字金文見於卯𣪕蓋:「卯拜手頁手。」其他金文多作「拜手䭫首」,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召誥》則作「拜手稽首」。「拜手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禮,即叩頭至手,叩頭至地。「稽首」寫成「頁手」僅此一見,可能是省文,季旭昇則以為「」或是錯字。《說文》:「頁,頭也。从𦣻从儿。古文䭫首如此,凡頁之屬皆从頁。」
」與「」本為一字,音「」,其後「」字最遲在東漢變讀為「胡結切」。至於「」作為紙張的量詞,則是俗字,本作「」。參見「」。
從「」從「」從「」,「」是聲符。「」象四達之衢,即今天的十字路口,指兩條道路交叉之處。「」象腳,「」象人頭,古文字的「」和「」往往可代表人,全字象人走在道路之上,本義是道路,引申為人所力行的正道、道德。
」象腳,「」象人頭,古文字的「」和「」往往可代表人,全字象人走在道路之上,本義是道路,引申為人所力行的正道、道德。
《說文》:「𨕥(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𡬹,古文道从首、寸。」「一達謂之道」,指一條通達而沒有歧路的道路。
金文或從「」,「」由「」、「」組成,「」象道路之形,與「」之意同。「」或訛變為「」形,古文字的「」往往演變為「」,後世的「」字可能是從這種形體訛變而來的。
近年出土的《郭店簡.老子甲》中,「」字寫成[彳人亍],「人在道途中」之義益顯。無論具體意義的「道路」或抽象意義的「大道」,都和人的參與有關。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兩家都喜言「天道」,但都分別強調 「道不遠人」(《禮記.中庸》)或「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金文表示道路,散盤:「封于原道,封于周道。」「」表示堆土植樹,設立分界,原、周是地名,意謂在原地的道路畫界,在周地的道路畫界。《詩.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朱熹認為「周道」即大路,意謂大路像磨刀石一樣平,像箭矢一樣直(馬持盈)。又表示正道、道德,中山王鼎:「亡(無)不順道」。又指國家循守正道,施行禮義,使天下大治,謂之「有道」,相反即是「無道」。[妾子]𧊒壺:「逢郾(燕)亡(無)道」,意謂適逢燕國無道。又通假為「」,表示指導、引領,中山王鼎:「以誘道(導)寡人」。
戰國竹簡表示道德,《郭店簡.老子甲》簡6:「以道差(佐)人宔(主)者」,意謂遵循道德輔佐君主。《清華簡一.程寤》簡8-9:「可(何)保非道,可(何)愛非身」,《郭店簡.性自命出》簡56:「昏(聞)道反𠮯(己)」。又表示天道,《上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簡7:「川(順)天之道」。又表示引導,《郭店簡.尊德義》簡22:「民可道(導)也,而不可強也。」意謂人民可以引導,不可以強迫。又用作地名,《清華簡二.繫年》簡66:「會諸侯于斷道」。
金文從「」從「」。「」象頭上有髮形。本義是頭髮。從「」之意不明,高田忠周認為「」是「」省,作為「」的聲符,高鴻縉亦持此說。
金文從「」從「」。「」象頭上有髮形。本義是頭髮。從「」之意不明,高田忠周認為「」是「」省,作為「」的聲符,高鴻縉亦持此說。
《慧琳音義》卷五「鬚髮」注引《說文》:「髮,頭上毛也。」
秦簡在「」字下部加一短橫,變為「」,「」是聲符。又改意符「」為「」。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頭髮,史牆盤:「髮彔(祿)」,表示福祿多如頭髮(裘錫圭)。又通假作「」,表示福。史牆盤:「繁髮(祓)多釐」,《爾雅.釋詁》:「祓,福也。」叔向父簋:「降余多福緐(繁)釐」(唐蘭、李學勤、徐中舒)。又用作人名。
《說文》:「髮,根也。从髟,犮聲。𩠖(𩠙),髮或从首。𩑛,古文。」段玉裁、朱駿聲改「根也」為「頭上毛也」。
金文從「」從「」從「」,或不從「」而從「」,以「」(眼睛)代表頭部。全字象懸掛首級(人頭)於木上之形,本義是懸掛。
《說文》:「縣,繫也。从系持𥄉。」徐鉉曰:「此本是縣挂之縣,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別作懸,義無所取。」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懸掛,郘鐘:「大鐘既縣」。又表示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叔夷鐘:「其縣二百」。又用作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