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柰 |
|
UTF-8 | E6 9F B0 |
---|---|
大五碼 | CF55 |
倉頡碼 | 木一一火 |
Matthews | 4615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1176;(二版)1260 |
康熙字典 | 448 |
Unicode | U+67F0 | |
---|---|---|
GB2312 | 7245 | |
四角號碼 | 4090.1 | |
頻序 A/B | 0 | 5422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n![]() |
小篆 | ||
---|---|---|
|
金文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柰 | 果也。从木,示聲。〔奴帶切〕 (114 / 110) | 木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表示在神主牌前燒柴,卜問神祇。本義是祭祀中卜問吉凶。後假借為柰何、蘋果等。 40 字 詳解: 甲骨文從「木」從「示」,「示」象神主牌位,表示在神主之前燃燒木柴,卜問神祇。本義是祭祀中卜問吉凶,甲骨文「柰」是「𠭥」的初文。《說文》:「𠭥,楚人謂⺊問吉凶曰𠭥。从又持祟。讀若贅。」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1593:「三牢柰」,意謂用三隻圈養的牛進行柰祭。 古文字「木」、「屮」、「出」訛混,故郭永秉、陳劍認為「柰」、「奈」、「祟」本為一字。戰國竹簡用「柰」字來表示禍祟的「祟」,《包山楚簡》簡236:「尚速疽(瘥),母(毋)又(有)祟」,意謂期望盡快病癒,沒有鬼神的禍害。 奈何的「奈」字是從「柰」字分化出來的,《廣韻.泰韻》:「奈,本亦作柰。」《老子》第26章:「柰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意謂為甚麼身為大國的君主,還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失去根本,躁動就失去主體(陳鼓應)。「無柰」是「無柰何」、「無可柰何」之省,《韓非子.存韓》:「諸侯兵困力極,無奈何,諸侯兵罷。」意謂諸侯兵力耗盡,沒有辦法,諸侯停戰。「柰何」又可指如何、怎麼辦,《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明君》第436行:「取於樹強,樹強柰何?」意謂(君主)取法於樹積強勢,樹積強勢要怎麼辦? 「柰」後來用來表示蘋果,《說文》:「柰,果也。从木,示聲。」段玉裁注:「假借爲柰何字,見《尙書》、《左傳》。俗作『奈』,非。」《說文解字約注》:「《本草綱目》云:『柰與林檎,一類二種。實似林檎而大,一名頻婆。』《學圃餘疏》謂頻婆即蘋果。然則今俗所稱蘋果,即古之所謂『柰』也。味甘美,多產北方」。曹植〈謝賜柰表〉:「賜臣等冬柰一奩」,意謂賞賜臣子們一盒冬季的蘋果。謝靈運〈山居賦〉:「杏墵柰園,橘林栗圃。」「林檎」俗稱「沙果」或「花紅」,是一種像蘋果而小的水果,黃綠色中略帶微紅。 「柰花」指茉莉花,唐竇叔向〈貞懿皇后輓歌〉之二:「命婦羞蘋葉,都人插柰花。」意謂受封號的婦女進獻蘋葉(一種水草),國都裏的人戴上茉莉花。 804 字 相關漢字: 木,示,𠭥,屮,出,奈,祟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36 | 周p75 | ||||
李p50 | 何p264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即蘋果;同「奈」字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柰」字下錄有2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crab-apple |
particle | how; what then |
v. | to divine (arch.) |


瀏覽次數: 6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