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金、篆文均表示手拿著石斧。古代男子負責生產,本義是父親之「
父」。
34 字
詳解: 甲、金、篆文均象以手(又)持「
丨」之形,所持疑為石斧。古代成年男子多持斧從事生產,所以以手持斧作為家長的象徵,本義是父親之「
父」。《說文》:「父,矩也。家長率教者。从又舉杖。」許慎以「
矩」釋「
父」為聲訓。按《說文》以為「
父」字手所持之物象杖,有以手持杖教導之意;羅振玉則據金文以為象炬形;郭沬若以為象斧形,為「
斧」的初文:何琳儀以為「
父」與「
攴」為一字之分化,施動者為「
父」,小敲動作為「
攴」。諸說各有道理,故以上並舉諸說,以作參考。
甲骨文「
父」指生父與父輩,《合集》2330:「告于三父」,指對三位父輩進行祰祭。《合集》6647正:「勿㞢(侑)于陽甲、父庚、父辛一牛。」「父庚」、「父辛」是商朝君王對父親或叔伯的稱呼,全句指不向陽甲、父辛、父丁以一頭牛進行侑祭。
金文「
父」亦指生父與父輩,能匋尊:「能匋用乍(作)文父日乙寶尊彝。」毛公鼎:「王曰:『父𢉩』」,「
𢉩」為周王的長輩,所以周王稱之為父。傳世文獻仍保留此義項,《方言》:「𠋢、艾、長,老也。東齊魯衛之間凡尊老謂之𠋢,或謂之艾。周晉秦隴謂之公,或謂之翁。南楚謂之父,或謂之父老。」字又用作男子之美稱和地名。
戰國竹簡「
父」指父親,或與「
母」對舉成詞,如《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3:「孝羕(養)父母,以善其新(親)」;或與「
子」對舉成詞,如《上博竹書三.彭祖》簡5:「父子兄弟。」
傳世文獻中「
父」多用指父輩,《釋名.釋親屬》:「父,甫也,始生己也。」《毛詩.周南.葛覃》:「歸寧父母」,指回家向父母請安。亦有用作對男性長輩的通稱,《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為高祖王妣。」《戰國策.韓策二》:「臣之仇,韓相傀,傀又韓君之季父也。」
字形易與「
尹」相混,參見「
尹」。
761 字
相關漢字: 丨,
矩,
斧,
攴,
𢉩,
母,
子,
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