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司 (主部件) 共 4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𤔲 |
| 早期金文「𤔲」、「辭」用法相同,後期「辭」專門表示言辭、誓辭,故與「𤔲」字分化為二字。 金文「𤔲」相當於後世的「司」,參見「司」。 金文表示治理,晉公盆:「廣𤔲四方」,又用作職官名,如金文中的三有𤔲(𤔲亦作治理解):𤔲工,即文獻的司空,掌管水土營造、修建房屋之事;𤔲土,即文獻的司徒,掌管土地及農事;𤔲馬,即文獻的司馬,掌管軍事。此外𤔲士,即文獻的司士,掌群臣的任免、刑賞諸事;𤔲寇即文獻的司寇,掌刑禁,是刑官之長。《禮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𡨥,典司五衆。」 《說文》:「辭,訟也。从𤔔,𤔔猶理辜也。𤔔,理也。𤔲,籒文辭从司。」段玉裁改「訟」為「說」,注云:「今本說譌訟」。 | ||||||||||
司 | 此外,甲骨文「司」與「后」字形近相混,唐蘭認為司、后二字本同形,待考,參見「后」。 甲骨文表示「祀」,遍祀先公先王一周為祀;又讀如「祠」,指獻食於先祖或鬼神之祭(參徐中舒)。金文用為「嗣」,表示繼承,弔向父簋:「余小子司朕皇考」。《書.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史記.殷本紀》作「王嗣敬民」。又用作職官名,見於戰國金文,如司馬、司寇,西周金文作𤔲馬、𤔲寇。參見「𤔲」。又假為「事」,揚簋:「眔𤔲工司」,同器另銘又作「眔𤔲工事」(參金文形義通解)。 《說文》:「司,臣司事於外者。从反后。凡司之屬皆从司。」 | |||||||||||
祠 | 「祠」也表示祭名,即春祭。《說文》:「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毛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 得福而後祭神報謝也稱為祭。《周禮‧春官‧小宗伯》:「大災,及執事禱祠于上下神示。」鄭玄注:「求福曰禱,得求曰祠。」 「祠」還能表示祠堂、廟宇。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越王句踐既得平吳,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因以其時為之立祠,垂之來世,傳之萬載。」 | |||||||||||
嗣 |
| 有學者則認為「冊」、「口」會宣讀冊命之意(徐鍇、何琳儀)。 後來字形省變為從「冊」,「司」聲,後多增一「口」形,與小篆形同。 金文表示繼承,大盂鼎:「在武王嗣文王乍(作)邦」,指武王繼承文王建立周朝。又表示後嗣、子孫,曾姬無卹壺:「後嗣甬(用)之」。令狐君壺:「令狐君孠(嗣)子乍(作)鑄尊壺」,「孠(嗣)子」即嫡子。 《說文》:「嗣,諸侯嗣國也。从𠕋从口,司聲。孠,古文嗣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