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氏 (主部件) 共 4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氏 | 金文表示姓的分支,𠫑氏鐘:「𠫑氏之鐘」。參見「姓」。又用作已婚婦人的稱呼,前面冠以其姓,乎簋:「乎乍(作)姞氏寶𣪕(簋)」。又用作官名後綴,令鼎:「師氏」,𤼈鐘:「尹氏」。又通假為「是」,中山王鼎:「隹(唯)俌(傅)㑄氏(是)從」,意謂聽從傅師和保姆。中山王方壺:「氏(是)以身蒙㚔(甲)冑,以誅不順。」介賓短語「是以」用以連接因果句,表示結果或結論,相當於「以此」、「因此」,意謂因此穿上鎧甲,征伐不順從禮義的國家。 戰國竹簡表示氏族,《清華簡二.繫年》簡14:「飛𤯌(廉)東逃于商蓋氏」,飛廉是紂王的臣子,意指他向東逃走到商蓋氏那裏。《清華簡二.繫年》簡102:「晉人且有范氏与(與)中行氏之禍,七歲不解甲。」 《說文》:「氏,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𡐦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乁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揚雄《賦》:『響若氏隤。』」 此外,古文字「氏」、「氒」(「厥」)二字形近而混,如《清華簡一》中的「氒(厥)」都誤書為「氏」,《清華簡一.皇門》簡2-3:「以惠氏〈氒─厥〉辟」,「氏」應是「氒(厥)」的誤字,意謂以輔助其君主。參見「厥」。 | ||||||||||||||||||
氐 |
| 氐為古代陝、甘一帶少數民族名,又為二十八宿中的東方七宿之一。 | |||||||||||||||||
羝 | 金文用作本義。九年衛鼎:「羝皮二。」即公羊皮兩塊。 「羝」又指三歲的白色公羊。《廣雅.釋獸》:「吳羊牡一歲曰牡翔,三歲曰羝。」王念孫《廣雅疏證》:「羊之白者為吳羊。」「吳羊」即白綿羊。 成語「羝羊觸藩」指公羊的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比喻進退兩難。《周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第33行:「羝羊觸藩,羸其角……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意指公牛觸碰到籬笆,其角纏住了籬笆,既不能退,也不能進。 而「羝乳得歸」表示不可能發生的事。《漢書.李廣蘇建傳》:「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意指(匈奴人)把蘇武遷徙到北海一個沒有人居住的地方,命令他牧養公羊,公羊生出小羊,便放蘇武回到漢朝。因為公羊沒有可能產出小羊,所以意味蘇武終身不能離開匈奴,回歸漢朝,故以「羝乳得歸」比喻事情不可能發生。 | ||||||||||||||||||
軝 | 金文從「車」從「氏」,「氏」是聲符,金文用作國名,弔䟒父卣:「女(汝)其用鄉(饗)乃辟軝侯」。 《說文》:「軝,長轂之軝也,以朱約之。从車氏聲。《詩》曰:『約軝錯衡。』𩉬,軝或从革。」古代「氏」、「氐」同字,故「軝」、「軧」亦當同字,《說文》:「軧,大車後也。从車氐聲。」(參張世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