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呂 (主部件) 共 6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6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字金文從「」(象兩塊圓形金餅),從「」,「」是聲符,「」是「」的本字,本義是重量單位。
金文「」或替換形符「」作「」,參見「」。「」其後線條化為兩橫,故《說文》誤說「」從「」。
金文讀作「」,是重量單位,多友鼎:「鐈鋚百勻(鈞)」。又用作人名和地名用字。
《說文》:「勻,少也。从勹、二。」
甲、金文由兩個圓圈組成,象金屬塊之形,是某種金屬之名。
甲、金文由兩個圓圈組成,象金屬塊之形,是某種金屬之名。由於甲骨文是以刀在骨頭上刻上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影響,字形更像方形。金文「」的圈形中間有填實的,也有留空的。後增「」旁,寫作「」。「」本作「」,篆文在兩個圓形中間加了一個短豎,隸書又演變為一短撇,成為後來的字形「」。
甲金文「」用為本義的例子。如《合集》29687:「其鑄黃呂□。」《英藏》2567:「王其鑄黃呂奠𧖸。」效父簋:「休王易(賜)效父呂三。」
」又用為人名、地名或方國名。如《合集》2002反:「隹(唯)呂又(祐)。」《合集》6778正:「……方圍于呂。」呂王鬲:「呂王乍(作)[阝尊](尊)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
《說文》:「呂,脊骨也。象形。昔太嶽爲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凡呂之屬皆从呂。膂,篆文呂从肉从旅。」脊骨之義原無本字,假借「」表示,後來又另造「」字表示。(參《字源》)「」表示脊骨的例如《急就篇》「尻髖脊膂腰背呂」,顏師古注:「呂,脊骨也。」
」也是中國古代樂律之名,又是陰律的總稱。《漢書.律曆志》:「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
」還是古國名,後為楚國所滅。《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又可作姓氏,如戰國時期秦相呂不韋、三國時期將領呂布。
金文從「」從「」從「」,或加從「」,兩點當為「」字,象圓形金餅之形,會以火鎔鑄、冶煉金器(刀)之形,本義是冶鑄、銷金製器。
金文從「」從「」從「」,或加從「」,兩點當為「」字,象圓形金餅之形,會以火鎔鑄、冶煉金器(刀)之形,本義是冶鑄、銷金製器。
」旁應為飾筆,「」旁或訛作人形。秦漢文字「」上之「」旁訛變為「」形,故聲化為從「」。
金文表示冶鑄工匠,金屬器物的鑄造者,四年昌國鼎:「冶更所為」。又用作人名,蘇冶妊盤:「蘇冶妊乍虢妃魚母般(盤)」。
《說文》:「銷也。从仌台聲。」段玉裁注:「銷者,鑠金也。仌之融如鑠金然,故鑪鑄亦曰冶。」
」字最初專指銅,後泛指一切金屬,再後來專指黃金。
金文「」字最初從「」(象斧鉞之頭朝下形)從「」(二粗點象兩塊金屬餅)從「」(「」之省形),「」是「」的聲符。「」最初專指銅,後來泛指一切金屬,再後來專指黃金。
」字的金文象斧頭加上代表金屬餅塊之粗點,用以指製造或構成斧頭之金屬,與「」字從「」或「」之意同。引申之,泛指一般金屬;至於所從之「」省,則標示其字讀作「」。
西周、春秋銘文中的「」專指銅,豐乍父辛尊:「大矩易(賜)豐金、貝」,意謂大矩賞賜給豐銅、貝。同卣、保員簋:「金車」,指以青銅為裝飾的車。《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孔穎達疏:「鄭以為金三品者,銅三色也。」引申指銅的顏色,師𠭰簋:「金黃(衡)」,表示銅色的用以繫玉飾之帶。《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鄭玄箋:「金舄,黃朱色也。」
大概在戰國以後,「」泛指一切金屬,或專指貴重的金屬,仰天湖楚簡簡26:「白金」,表示白色的金屬,指銀。《郭店簡.語叢四》簡24:「金玉浧(盈)室」,指屋中裝滿金、玉(徐在國認為這裏的「」是黃金)。《清華簡一.尹誥》簡4:「金玉田邑」。
《說文》:「𨤾(金),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凡金之屬皆从金。𠊍,古文金。」前段基本上交代了金的性質,但後文「從土」一說,從金文構形上看,並不準確。後來金文把最初所從之二粗點,或訛為橫畫或斜畫,又或增繁至三或四畫,並將之置於「」形隙間。後期金文中亦見剔除代表金屬餅塊的點或畫,當為省文。篆文中見上作「」形的,為金文中所未見。
金文、小篆從「」,「」聲,本義是屋簷。
金文、小篆從「」,「」聲,本義是屋簷。《說文》:「梠,楣也。从木,呂聲。」「」是屋頂伸出的部份,即是屋簷。《說文》:「楣,秦名屋邊聯也。齊谓之檐,楚谓之梠。」「」、「」、「」三字本義相同,是楚、齊、秦三地方言之別。《方言》:「屋梠謂之欞。」郭璞注:「雀梠即屋檐也。」宋王安石〈後元豐行〉:「水秧綿綿復多稌,龍骨長乾掛梁梠。」「」是糯稻,產量少,多用作釀酒,只有糧食豐收有餘的時候才會種植;「龍骨」即水車;這句指因為水田作物豐收,所以能夠多種糯稻,而雨量充足,水車都用不着,總是乾乾的高掛在家的屋簷。
金文「」假借為「」,表示國名。中子化盤:「用正(征)梠(呂)」,這件青銅器記載楚國伐呂的事,在楚文王至楚成王之間(參李零)。
金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從「」,「」聲,第二種從「」,「」聲。本義是思慮。
金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從「」,「」聲,第二種從「」,「」聲。本義是思慮。
張世超等認為「」古讀如「」,與「」同音。按金文鄂君啟舟節的「[氵膚]江」,讀作「廬江」。兩種字形是慮的聲符更換字。秦簡、小篆字形下部訛作「」。「」是義符,古人認為心是思慮的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金文用義有三。一,表示思慮、謀劃,中山王鼎:「𢘓(謀)慮皆從」。《爾雅.釋詁》:「慮,謀也。」《說文》:「慮,謀思也。从思,虍聲。」《禮記.大學》:「安而後能慮」。二,善慮也,般殷鼎:「心聖若慮」,表示心靈通悟而又有深謀遠慮(參孫敬明、何琳儀、黃錫全)。三,憂也,中山王鼎:「亡(無)遽惕之慮」,《孫臏兵法.十問》:「三軍之士皆勇而毋慮。」張震澤注:「毋慮即無慮,謂無所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