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 | E9 8C 9B |
---|---|
大五碼 | EBE6 |
倉頡碼 | 金大十廿 |
Matthews | 5031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4216;(二版)4540 |
康熙字典 | 1238 |
Unicode | U+931B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8414.4 | |
頻序 A/B | 6261 | 5422 |
頻次 A/B | 3 | -- |
普通話 |
b![]() |
小篆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其他 |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錛」從「金」,「奔」聲,本義是砍削樹木的斧頭。 24 字 詳解: 「錛」是削平木料的平頭斧,亦稱為「錛子」、「錛鋤」。青銅錛始見於殷商,春秋戰國時數量增多,後代亦有流傳,不少古玉飾物皆模仿其形制。「錛子」亦是古埃及人常用的工具,今天中西各國的工匠亦普遍應用「錛子」於木工製作。 古時「錛」除了是農業用具,也是守城的利器。明代呂坤《實政錄》督撫約卷8:「一骨朶、錛斧、仰月鏟、火棒、舞袖槍、三鋒杈、三刺槍、噴筩糞、花懸砲,皆守城之利器,不可不學。」「骨朵」是一種蒜形或蒺藜形頭的長棒;「仰月鏟」是半月形刀刃的長柄武器;「噴筩糞」即灌糞的噴筒;「花懸砲」即煙火炮仗。 「錛」又用作動詞,表示用錛子砍削,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卷33蠶桑:「穀雨時,其間但有芽葉不旺者,以硬木貼樹身,去地半指,一斧截斷,快錛更妙。」意謂用錛子快速砍掉生長不旺盛的桑樹。 金文「錛」所從的「奔」字下的「止」訛變為「屮」形,其異體又有把二「屮」寫在「夭」之上。金文用作一種金屬的名稱,叔尸鐘:「選擇吉金,鉃鎬錛鋁。」陳秉新則認為「錛」應讀為「賁」,表示黃白色。《易.賁》陸德明《釋文》引王肅云:「有文飾黃白色。」姑備一說。 464 字 相關漢字: 金,奔,止,屮,夭,賁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 | 周p185 | ||||
李p194 | 何p98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錛」字下錄有5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an adze |
v. | to adze |



瀏覽次數: 1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