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字象裝上長柄的戈形,「
戈」為古代一種橫刃兵器。
23 字
詳解: 字象裝上長柄的戈形,「
戈」為古代一種橫刃兵器。後於戈上端增矛頭,成為戟。參見「
戟」。
甲骨文因刻寫困難,用較平直的綫條來表示「
戈」,象形程度較低。商代金文「
戈」字象形程度較高,西周以後字形逐漸綫條化。金文、古璽均有從「
金」之「
戈」,以強調其為金屬所鑄造。
《說文》:「戈,平頭𢧢也。从弋,一橫之。象形。凡戈之屬皆从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弋者,柲也,長六尺六寸。其刃橫出,可句可擊,與矛專刺,殳專擊者不同。亦與戟之兼刺與句者異。」按「
柲」即戈的長柄。《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廣三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按戈的刃部稱為「
援」,援末轉折而下之處稱為「
胡」,嵌入木柄與援相對的另一端稱為「
內」,可用來穿上皮韋繩索之小孔稱為「
穿」。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戈。《合集》29783:「其𢦚戈一,斧九。」「
𢦚」即獻上的意思。又用作方國名,《合集》8397:「令(命)戈方。」
金文亦用作本義,指戈。小臣宅𣪕:「白(伯)賜小臣宅畫盾、戈九」,指伯懋父把畫有裝飾的盾牌、九把戈賞賜給小臣宅。成陽辛城里戈:「成陽辛(新)城里戈」,成陽新城里為地名。又用作人名或族氏名。
戰國竹簡「
戈」引申指武力。《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13:「夏用戈,正(征)不備(服)也」,指夏用武力,征伐不服之眾。
幣文「
戈」用作古國名,《左傳.襄公四年》:「處澆于過,處殪于戈。」杜預注:「過、戈皆古國名。東萊掖縣北有過鄉。戈在宋、鄭之間。」《通志.氏族略二》:「戈氏,夏時諸侯殪之國也,少康滅之。其地在宋、鄭之間。子孫以國為氏。」
傳世文獻中「
戈」從武器引申有戰爭的意思,《後漢書.公孫述傳》:「偃武息戈,卑辭事漢」,意指停息戰爭,以謙卑的言辭事奉漢室。
722 字
相關漢字: 戟,
金,
柲,
援,
胡,
內,
穿,
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