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食 (主部件) 共 8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食 | 此外,「食」字的繁文作「飤」,在倒口之上增加人形,人在進食之意更為明顯,這一點,若兼及「飲」字去考慮,其理據更見明顯。故「飤」、「食」的構形與「飤」、「酓」相同。最後,鄲孝子鼎的器和蓋兩個拓本中,器銘作「飤」,蓋銘作「食」,可證「飤」、「食」是一字異體。參見「飤」。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食。又用作記時名詞,「食日」、「大食」表示早餐的時間,約今之上午九、十時,「小食」表示晚餐時間,約今之下午四、五時(董作賓)。又表示日蝕、月蝕,《合集》11483:「之夕月(有)食」。《釋名》:「日月虧曰食,稍稍侵虧如蟲食草木葉也。」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食用,牧共乍父丁簋:「牧共乍(作)父丁之食簋」。又表示食物,上曾大子鼎:「多用旨食」,「旨食」表示甘美的酒食。 《說文》:「食,一米也。从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从食。」 | |||||||||||||||||
飤 | 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食用,吃,如「飤鼎」、「飤簋」、「飤盉」等,余義鐘:「飲飤訶(歌)舞」。 《說文》:「飤,糧也。从人、食。」 | |||||||||||||||||
飯 | ||||||||||||||||||
𩛥 | 甲骨文異體繁多,皆象以手捧食物獻亯神祇,本義為設食祭神。最早從「又」從「皀」從「屮」,中期從「丮」從「皀」從「才」聲,與《說文》小篆形同,晚期省作從「皀」從「甾」聲。此外,又有從「𢦔」從「皀」從數點(部件以◎表示)一形,數點當象飯粒或汁液,與金文師虎簋從「𢦔」從「食」等字形一脈相承。古設食以祭,故卜辭用作祭名,是殷代五種重要祭祀之一,表示設食享祭神祖;又用為地名。 「𩛥」字因義近或音近而互換的部件有三組:第一,「又」、「卩」、「丮」、「兄」義近互換。「又」象手、「卩」象跪跽之人側面、「丮」象跪跽之人兩手前伸、「兄」象人跪坐仰首祝禱並向前伸手之形,四形皆表示一人捧持食物祭神,並強調手部動作。第二,「皀」、「食」義近互換,皆表示載滿食物的器皿,只「食」字添加象倒口形之「亼」,金文作為部件往往通用,參見「𣪘」、「鄉」等。第三,「才」、「甾」、「𢦔」上古同屬之韻,音近相通,故可互換作為「𩛥」字的聲符,而從「屮」,與「𢦔」之作[屮戈]同,皆以才為聲。 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大致相同,除最早期金文從「甾」從「皀」外,餘皆從「食」。或從「才」、「食」,或從「𢦔」、「食」,或從「屮戈」、「食」,或從「屮」、「食」、「丮」,或從「才」、「食」、「丮」;「屮」當為「屮戈」省,而「才」後期又訛作「十」形,或與「食」上倒口訛成「大」形。 金文習語「𩛥簋」、「𩛥鼎」、「𩛥缶」等,以「𩛥」與器名組詞,意為盛載食物用以祭祀的器皿。沈子它簋:「用𩛥鄉己公」,表示設載食物以饗祭先人。又用作時間詞,表示從前、過去,較「昔」更早,「𩛥」、「昔」皆相對於「今」而言,參見卯簋蓋銘。又音同通作「載」,表示行事、執行任命,師訇𣪕:「𩛥乃事」,即行乃事,參見「載」、「甾」。又用作人名。如師𩛥鼎、弔𩛥卣。 | |||||||||||||||||
餳 | ||||||||||||||||||
饉 | 《廣韻》分辨「飢」、「饉」二字:「無穀曰飢,無菜曰饉」。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作物失收。曶鼎:「昔饉歲,匡眾厥臣廿夫寇曶禾十秭。」《詩.小雅.雨無正》:「降喪饑饉,斬伐四國。」《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二穀不升謂之饑,三穀不升謂之饉。」 《說文》:「饉,蔬不孰爲饉。从食堇聲。」 | |||||||||||||||||
饋 | 金文從「食」從「貴」。金文「貴」是「遺」的初文,有遺棄、贈送二義。「饋」字從「貴」當取贈送之義,表示進獻食物。「貴」也是聲符。《說文》:「饋,餉也。从食貴聲。」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進獻食物,卲王之諻鼎:「卲(昭)王之諻(媓)之饋鼎。」表示向昭王之母進獻食物所用的鼎。《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鄭玄注:「進物於尊者曰饋。」 | |||||||||||||||||
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