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工 (主部件) 共 10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0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金文象某種工具之形,早期金文下部橫畫較粗,與象斧鉞的「」的刀鋒形似。本義是一種有刃的工具,其上部可能有「」(曲尺)的功能(季旭昇)。引申為功績、工巧(張日昇)。
甲金文象某種工具之形,早期金文下部橫畫較粗,與象斧鉞的「」的刀鋒形似。本義是一種有刃的工具,其上部可能有「」(曲尺)的功能(季旭昇)。引申為功績、工巧(張日昇)。
楊樹達根據「」字象人手持「」而認為「」象曲尺。鄒景衡、劉新民則認為「」象建築工具,姑備一說。
甲骨文用作方國名、地名。又表示身份,或以為低級官吏,或以為工匠,如《合集》19433:「多工」。《屯南》2525:「百工」。又假借為「」,如《合集》38310:「工(貢)冊」,即進獻簡冊。《合集》27462:「工(貢)父甲三牛」,即向父甲進獻三頭牛。
金文用作官名,𤔲工丁爵:「𤔲工」,即文獻的「司空」。戰國兵器銘文習見「工帀(師)」,「工師」是主管鑄器工匠之官。又用為國名,工吾王夫差劍:「工吾」,即文獻的「句吾」,即春秋時的吳國。《左傳.宣公八年》:「盟吳、越而還」,孔穎達疏:「大伯、仲雍讓其弟季歷,而去之荊蠻,自號句吳。句或為工,夷言發聲也。」又假借為「」,表示功績,班簋:「廣成厥工(功)」,中山王方壺:「休又(有)成工」,「」指蔭庇,有美善之意。沈子它簋:「告剌(烈)成工(功)」,中山王圓壺:「先王之工(功)剌(烈)」,「工剌」即「功烈」。《禮記.祭法》:「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鄭玄注:「烈,業也。」
戰國竹簡也表示功績、成功,《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5:「又(有)城(成)工(功)者可(何)女(如)?曰:《訟(頌)》氏(是)也。」意謂國家有成就有功業,要怎麼處理?《頌》表述的就是了(季旭昇)。
《說文》:「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與巫同意。凡工之屬皆从工。𢒄(𢀚㣉),古文工从彡。」
金文從「」,「」聲,與小篆形近。金文表示功勞,師艅尊:「王夜(掖)功,易(賜)師艅金」。記述周王獎掖師艅的功勞。馬王堆漢墓帛書表示功績、功勞,《馬王堆.老子甲本》:「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說文》:「功,以勞定國也。从力从工,工亦聲。」
金文象矩尺之形,矩是用來畫方形的工具。
金文從「」從◎,象矩尺之形,是「」的省文,規矩是畫圓畫方的工具,規用以畫圓形,矩用以畫方形。《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周髀筭經》曰:「圜出於方,方出於矩」。◎於此表示人操作時的手形,參見「」。後「」借為巨大之「」,矩尺之義以「」表示。
金文用作人名。又表示大也,郾王職戈:「郾王職乍(作)巨[乇攵]鋸」。
」亦作「」、「𢀓」,「規巨」即是「規矩」,是木工量度的工具。《說文》:「巨,規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𢀓,古文巨。」
金文、小篆「」,從「」,篆文從「」從「」,本指完美無瑕的、純色的玉,引申為完美、完全。
金文、小篆「」從「」從「」,作「」,篆文從「」從「」,本指完美無瑕的、純色的玉。金文始見於戰國,用義不詳,郾王喜矛:「郾王喜授全長利」。《說文》:「仝,完也。从入从工。全,篆文仝从玉,純玉曰全。𠌆,古文仝。」《周禮‧考工記‧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鄭玄注:「鄭司農云:『全,純色也。』……玄謂:全,純玉也。」
」後引申為完美、完全。《周禮‧考工記‧弓人》:「得此六材之全,然後可以為良。」鄭玄注:「全,無瑕病者。」
」可表示保全。《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也表示成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不可貶也。願陛下全之。」
」還表示整個的。《戰國策‧燕策一》:「秦、趙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後。」
」也用作副詞,表示範圍,相當於「」、「完全」。唐和凝〈望梅花〉:「春草全無消息,臘雪猶餘蹤跡。」
」從「」,「」聲,本義是長江,後泛指江河。
」在古代專指長江,後來才成為河流的通稱。
金文用作長江專名,敬事天王鐘:「江漢之陰陽」。又用作江河的通稱,鄂君啟舟節:「瀘江」。又用作國名。
《說文》:「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聲。」
金文從「」從「」,「」是聲符。金文用作國名,傳世文獻作「」,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方濬益、郭沫若)。邛君壺:「邛(江)君婦龢乍(作)其壺」。
《說文》:「邛,邛地。在濟陰縣。从邑工聲。」
金文從「」,「」聲,「」象手持棍棒之形,有攻擊之意。疑本義是攻擊。《說文》:「攻,擊也。从攴工聲。」
金文表示攻打、進攻,㚄鼎:「攻龠(躍)無啻(敵)」。又表示軍事,典籍作「戎公」,王孫誥鐘:「武于戎攻。」《詩.大雅.江漢》:「肇敏戎公。」《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又用作官名。
從「」,「」聲。本義是孔洞。
從「」,「」聲。金文的「」通假作「」,表示容量,十一年庫嗇夫鼎:「容二斗。」
」的本義是孔洞。《說文》:「空,竅也。从穴,工聲。」段玉裁注:「今俗語所謂孔也。」又於「」字下注云:「空、孔古今字。」例子如《莊子.秋水》:「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陸德明釋文:「空,音孔。礨孔,小穴也。」《漢書.王貢兩龔鮑傳》:「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為酸鼻。」顏師古注:「空,孔也。」
」引申指空間、空隙,如《淮南子.原道》:「是故有以自得也,喬木之下,空穴之中,足以適情。」《史記.龜策列傳》:「竹外有節理,中直空虛。」特指天空。《說文》段玉裁注:「天地之閒亦一孔耳。」如《列子.黃帝》:「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晉書.天文志上》:「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
」又引申指空的、空虛,即其中沒有東西。《廣韻.東韻》:「空,空虛。」如《戰國策.西周策》:「韓氏罷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管子.五輔》:「倉廩實而囹圄空,賢人進而姦民退。」《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簡151:「空倉中有薦,薦下有稼一石以上,廷行【事】貲一甲,令史監者一盾。」意謂空倉裡有草墊,墊下有糧食一石以上,成例應罰一甲,并罰負責監管的令史一盾。
」從空虛義引申出使之空虛、使之盡的意思。《爾雅.釋詁上》:「空,盡也。」如《鹽鐵論.本議》:「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論衡.薄葬》:「是以世俗輕愚信禍福者,畏死不懼義,重死不顧生,竭財以事神,空家以送終。」
」表示廣闊、空曠。《玉篇.穴部》:「空,大也。」如《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文選.左太沖〈詠史〉》:「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李善注:「空,廓也。」
」表示虛構的、空洞的。如《尉繚子.兵令下》:「聚卒為軍,有空名而無實。」《呂氏春秋.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虛辭,不好淫學流說,賢不肖各反其質。」
」作副詞,表示白白地、徒然。如《戰國策.秦策二》:「若太后之神靈,明知死者之無知矣,何為空以生所愛,葬於無知之死人哉!」《漢書.匈奴傳下》:「雖空行空反,尚誅兩將軍。」又表示只、僅,如唐代杜甫〈塞蘆子〉:「邊兵盡東征,城內空荊杞。」唐代李頎〈古從軍行〉:「年年戰骨埋荒草,空見蒲桃入漢家。」
」表示窮困、貧乏。《正字通.穴部》:「空,困窮空乏也。」如《詩.小雅.節南山》「不弔昊天,不宜空我師。」《毛傳》:「空,窮也。」《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劉寶楠正義:「凡貧窮無財者,亦謂之空。」
」還表示時間上的空隙、間隙,如《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看伺空隙,欲復為亂,為亂之日,魴命訖矣。」又指空子、可乘的機會,如元代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我得空逃走了,無處投奔。」
最後,「」也是梵文śūnya 的漢譯,是佛學的基本觀念。印度論師龍樹的一部討論「」的著作,即譯為《十八空論》。
金文從「」從「」,「」象人形,「」象曲尺,是畫方形的工具(楊樹達)。全字象人伸臂,一手持曲尺之形。本義是矩尺,引申為規矩。
金文從「」從「」,或不從「」而從「」,「」、「」皆象人形,全字象人伸臂,一手持「」之形。「」象曲尺之形,是畫方形的工具(楊樹達)。全字象人伸臂,一手持曲尺之形。本義是矩尺,引申為規矩。
後來「」形與「」形分開,「」(人形)的手部與「」相連,形成「」字形,故「」是「」字省去「」剩下「」和「」之形。參見「」。「」、「」形至小篆訛變為「」。
金文用作人名和國名,白矩鬲:「匽侯易(賜)白(伯)矩貝。」
甲骨文從「」從二「」從「」,會人雙手把東西塞進房子裏之形,本義是填塞。
甲骨文從「」從二「」從「」,會人雙手把東西塞進房子裏之形,本義是填塞。
金文加從二「」,戰國文字加「」為意符,古人多用土來堵塞物事,如大禹以息壤治洪水,故加「」可強調填塞之義。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通假為「」,國名,塞公孫[爿言]父匜:「塞(息)公孫[爿言]父自乍(作)盥匜」,表示息公之孫[爿言]父製造洗滌用的匜。
簡帛文字用作本義,表示閉塞,《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7:「聽間(諫)勿塞。」表示廣納諫言,勿閉塞言路。《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319行:「居室塞窗閉戶,毋出。」《馬王堆帛書.合陰陽》簡128:「故能發閉通塞。」又與「」字形近而混,《馬王堆.十問》簡30:「塞〈寒〉溫安生?」
《說文》:「塞,隔也。从土从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