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𦥑 (主部件) 共 5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𦥑 | 「𦥑」象雙爪之形,《說文》:「𦥑,叉手也。从纟、纠。凡𦥑之屬皆从𦥑。」 | |||||||||||||||||||||||||||||||
舁 | 請注意此中的「𦥑」並非臼齒的「臼」,而是兩隻手並舉之形,故字的下面應不相連。 上面兩手與下面兩手(廾)合共四手,象並舉之形。一說象(二人)上面兩手與下面兩手互相交付之形,是給與之「與」的初文。 舁後來成為許多字的組成部件。參見「與」,參見「興」,參見「輿」。參見「𦥑」。參見「廾」。 | |||||||||||||||||||||||||||||||
學 | 自施者為教,自受者為學(季旭昇),古漢語往往施受同辭,如「受」既可表示接受,也可表示授予。故「學」、「斅」、「教」可同時表示教授和學習知識。在「學」右邊加上象教鞭的「攴」,是表示教授的「斅」字,「學」、「斅」、「教」形音義皆近,是同源詞,故林義光認為古「教」、「學」同字。參見「教」。 一說「學」字從「爻」從「宀」(房屋),象屋頂上搭有「千木」(交叉的木杆)的建築物,指代學舍。千木式建築方式仍殘存於日本的神社建築中,可見其屬於一種神聖的建築,古代貴族子弟要在這裏接受教育(白川靜)。按甲骨文記載在「大學」裏進行祭祀,可以為證。 甲骨文用作人名,又用作本義,殷代已有大學,《屯南》60:「于大學尋」,「尋」是祭名,表示在大學舉行尋祭。先秦大學為教學和進行軍事訓練的重要場所。《詩.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金文也用作本義,大盂鼎:「余唯即朕小學」《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鄭玄注:「此小學、大學殷之制。」《大戴禮記.保傅》:「及太子少長,知好色,則入于小學。」盧辯注:「古者太子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太學也。」又表示教授,靜簋:「王令靜𤔲射學宮,小子眔小臣眔尸(夷)僕學射。……靜學無愍,王易(賜)靜……」,表示王命令靜在學宮主持射箭練習,小子、小臣、夷僕學習射箭。靜教授射箭,沒有過失,得到周王的賞賜。「學宮」是古代王公貴族的學校,亦見於傳世文獻,《古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復徙舍學宮之傍」。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112:「成學」,表示完成學業。 漢簡通假為「覺」,表示感覺,《張家山漢簡.引書》:「學(覺)心腹及匈(胸)中有痛者,無(撫)之以手」。 《說文》:「斆,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矇也。臼聲。學,篆文斆省。」 | |||||||||||||||||||||||||||||||
盥 | 早期金文承襲甲骨文,從「皿」從「爪」,後期增一手而作「𦥑」,象雙手。「𦥑」與「臼」有別,參見「臼」及「舁」。又將原來的象水滴的小點寫作「水」,為小篆所本。 甲骨文用作地名(劉興隆),《合集》29278:「田盥,不雨」,意謂到盥地打獵,沒有下雨。金文表示洗手,夆弔匜:「盥般(盤)」,指用來洗手的盤。 | |||||||||||||||||||||||||||||||
鑄 |
| 金文從「𦥑」從「鬲」從「火」從「皿」。有的字形又增意符「金」或聲符「𠃬」。「鑄」又有異體作「𨥇」,從「金」,「肘」聲。又有以「潮」的初文為聲,蔣玉斌認為很有可能是「鑄」的「火」旁逐漸類化以具表聲作用。 戰國楚系文字從「𦥑」從「火」從「皿」。秦系文字從「金」從「火」,「𠃬」聲。小篆從「金」,「壽」聲。本義是鑄造。《說文》:「鑄,銷金也。从金,壽聲。」 甲骨文用本義,如《英藏》2567:「王其鑄黃呂奠𧖸。」「呂」是金屬餅塊。金文亦用本義,如作冊大鼎:「公朿鑄武王、成王異(祀)鼎。」又讀為「討」,表示征討,如秦公鐘:「鑄(討)百蠻」,意謂征討數百個蠻邦。(蔣玉斌) 「鑄」也用為國名,如鑄子叔黑𦣞鬲:「鑄子弔(叔)黑𦣞肈(肇)乍(作)寶鬲。」鑄國亦見傳世文獻,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臧宣叔娶于鑄,生賈及為而死。」杜預注:「鑄國,濟北蛇丘縣所治。」楊伯峻注:「鑄在今山東肥城縣南大汶河北岸。」 傳世文獻「鑄」也表示鑄造,如《國語.周語》:「景王二十一年,將鑄大錢。」《管子.小匡》:「美金以鑄戈、劍、矛、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 「鑄」引申表示造就、培養,如《法言.學行》:「孔子鑄顏淵矣。」又指錘煉文辭,如《文心雕龍.辯騷》:「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鎔《經》旨,亦自鑄偉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