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𡈼 (主部件) 共 4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廷 | 古者臣見君,君南面坐於堂上,堂亦稱「朝」,臣北面立於堂下廷中,故統稱「朝廷」(林義光),後世加「广」作「庭」。《論語.鄉黨》:「其在宗廟朝廷」邢昺疏:「朝廷,布政之所。」「廷」是君王上朝布政的地方,是進行冊命禮的主要場所。頌鼎:「宰引右頌入門,立中廷。」散氏盤:「氒受圖夨王于豆新宮東廷」。「廷」又為動詞,表示朝見,「不廷」即是背叛不朝,如毛公鼎:「率褱不廷方」,「不廷方」即不朝之國。文獻作「庭」,《尚書.周官》:「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征弗庭」《左傳.隱公》:「以王命討不庭」。 | ||||||||||||||||||||
望 |
| 由於金文常用「朢」來表示月滿,是透過月亮的圓缺來紀錄時間,所以「朢」從「月」為意符。《說文》以「朢」來表示月滿,「望」來表示希望,其實「朢」、「望」本來是一字。 從「土」者為「𡈼」之省。李孝定曾言:「臣為豎目形,絕不可省,作字者任意為之耳,形聲之字,例屬後起,故知作「望」者必較「朢」為晚出。」考「望」字始見於西周中期以後之金文,多用為月相名,參見「朢」。 《說文》:「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從亡,朢省聲。」 | |||||||||||||||||||
聖 | 卜辭、金文用作聽聞之聽;金文又表示聖智、聖王,中山王□鼎:「夫古之聖王,敄(務)才(在)[目又](得)孯(賢)。」師望鼎:「王用弗忘聖人之後。」王孫鐘:「肅悊(哲)聖武,惠于政德,淑于威義(儀)。」「聖武」即是聖明英武。而「聖[走喪](爽)」乃金文習語,表示聖智爽明,如[疒興]鐘:「夙夕聖[走喪](爽)」。 | ||||||||||||||||||||
朢 |
| 早期金文從臣從𡈼,與甲文同,本義為看望。銘文中除用為人名外,還借為「朔望」,乃月相名,指月滿盈也,故增「月」旁以表意。如臣辰盉:「才五月既朢辛酉」,《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說文》:「朢,月滿,與日相朢,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𡈼,𡈼,朝廷也。𦣠,古文朢省。」 又有增「言」、「酉」等形,或訛「臣」為「耳」。又有不從「臣」,而增「亡」為聲符,造「望」字。可見「望」為「朢」之後起字,「望」行而「朢」廢。古代文獻中同「望」字。如《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德經》31行:「(鄰)國相朢,鷄犬之[聲相]聞……」。由於音同,金文「朢」字又借用為忘記之「忘」。 此外,「朢」、「見」甲骨文形近,皆強調「目」,故皆作人形而「目」特大。然「見」平視,故其「目」橫,「朢」遠視,故其「目」豎。參見「望」、「見」、「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