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9
(14)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7 96 91
大五碼 BAC3 
倉頡碼 心大弓戈人 
Matthews 2940 
漢語大字典 (一版)2751;(二版)2943  
康熙字典 696 
Unicode U+7591
GB2312 5041 
四角號碼 2748.1 
頻序 A/B 1372  905 
頻次 A/B 1034  907 
普通話 n  nng  y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7/8
(部件樹)
其他:
甲骨
字例: 4/4
(部件樹)
其他:
簡帛文字
字例: 11/11
其他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惑也。从子、止、匕,矢聲。【徐鍇曰:止,不通也;𠤕,古矢字,反匕之。幼子多惑也。】〔語其切〕 (310 / 311)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59 語其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金文「」字會人站立(大)拄杖(丨)側首(◎)猶豫,失去方向,本義是疑惑。
38 字

 詳解:」的初文乃一會意字。甲骨文從大(上面◎)從丨,象人站立(大)拄杖(丨)側首(◎),不知往哪兒走,東張西望,有所疑惑之形(何琳儀)。

  《說文》的解釋是:「疑,惑也,從子、止、匕,矢聲。」徐鍇曰:『止,不通也。𠤕,古矢字。反匕之幼子多惑也。』」此中,徐鍇把站立的人的側首了解為「反匕」並解之為「幼子多惑」,是未見甲骨金文字形中的成年人直立的身形所得之見而已,但言「多惑」卻是對的。至於認為「止、不通」亦可再議,因為甲骨及金文加從彳、亍、或止,其實要表示的,正是於道途中或生活處境中的猶豫,「」、「」象道路之形,見歧路有疑之意。至於金文中一些古「」字之從「」,雲夢秦簡及馬王堆帛書中的「」字之從「」從「」,篆隸以後之從「」或從「」,都可能是不同時期標聲用的聲符。整體而言,「」首先是一極傳神的會意字,後來才加上音符。
367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22 p108
疑問,疑惑,懷疑,疑心病,疑慮,疑竇,疑難,嫌疑,嫌疑犯,猜疑,懸疑,疑神疑鬼,滿布疑雲,半信半疑
p345 p158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不容置, 半信半, 將信將, 鬼, 質問難… (5/142)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詞類 英文意義
adj. doubtful; uncertain
n. doubt; suspicion
v. doubt; distrust; suspect
瀏覽次數: 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