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俎 |
|
UTF-8 | E4 BF 8E |
---|---|
大五碼 | AB5B |
倉頡碼 | 人人月一 |
Matthews | 6812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156;(二版)190 |
康熙字典 | 32 |
Unicode | U+4FCE | |
---|---|---|
GB2312 | 5762 | |
四角號碼 | 8781.0 | |
頻序 A/B | 5123 | 5019 |
頻次 A/B | 10 | 1 |
普通話 | z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俎 | 禮俎也。从半肉在且上。〔側呂切〕 (299 / 301) | 且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金文「俎」象俎形,「俎」是切肉、盛肉用的几、案形禮器,後專指切肉用的砧板。 37 字 詳解: 金文象側視之俎形,本義是切肉、盛肉用的几案形禮器,左側象案腳(即俎足),右側象案板(即俎面)。後來專用「俎」表示切肉用的砧板。 古文字「且」、「俎」皆象用以切肉和盛肉的禮器,其區別是「且」象從上俯視俎面,而「俎」象從旁側視俎足和俎面。兩橫象俎面上的橫格。 俎足在演變過程中與象俎面的「且」分離,即訛變爲「俎」字中之「仌」形。《說文》:「俎,禮俎也。从半肉在且上。」即據已訛變的「仌」形誤說(王人聰、陳劍)。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割肉、載肉的禮器,三年𤼈壺:「易(賜)羔俎」、「易(賜)彘俎」,意指賞賜載有羊肉的俎、載有豬肉的俎。又假借作「祖」,鄭太子與兵壺:「用亯(享)用孝于我皇俎(祖)文考」,意謂進獻食物,以孝敬我美好的祖先和有文德的先父。 戰國竹簡也用作本義,表示割肉、載肉的禮器,《望山楚簡》2號墓簡45:「四皇俎」,指四個大俎。《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27:「豆俎」,「豆」是盛放肉醬的器皿。又假借為「祖」,《清華簡一.皇門》簡13:「俎(俎)考」,即祖先和亡父。 437 字 相關漢字: 且,仌,祖,豆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35 | 周p6 | |||||
李p84 | 何p250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祭祀時盛牲體等祭品的器具;切肉用的砧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俎」字下錄有3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越俎代庖, 折衝尊俎, 折衝樽俎,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越俎代謀… | (5/22)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代, 刀, 肵, 庖, 阼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a sacrificial utensil; a chopping block |
瀏覽次數: 9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