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
史」、「
吏」、「
事」、「
使」本為一字分化。春秋以前的金文以「
吏」(同「
事」)表示使令,至戰國金文增「
辵」或「
彳」旁。小篆從「
人」,「
吏」聲。《說文》以為「
使」的本義是使令、派遣。
90 字
詳解: 「
史」、「
吏」、「
事」、「
使」本為一字分化。春秋以前的金文以「
吏」(同「
事」)表示使令,至戰國金文增「
辵」或「
彳」旁。秦系文字從「
人」,董蓮池以為是強調「
使」和人事的相關。(《字源》)一說是由「
彳」旁訛誤所致,後為《說文》小篆所本。(《金文形義通解》)
金文「
使」表示致使,如中山王鼎:「㠯𤠝(佐)右(佑)寡人,[辵吏](使)智(知)社稷之賃(任)。」又表示任用。如中山王壼:「慈孝㝨(寛)惠,[與犬]舉孯(賢)[辵吏](使)能。」「
使」還表示制器單位,如十四年雙翼神獸「左使車(庫)」、十一年盉「右使車(庫)」。
小篆從「
人」,「
吏」聲。《說文》以為「
使」的本義是使令、派遣。《說文》:「使,伶也。从人,吏聲。」段玉裁注:「大徐『令』作『伶』,誤。『令』者,發號也。」大徐本誤為「
伶」,小徐本作「
令」。又《玉篇.人部》:「使,令也。」如《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晉士蒍又與群公子謀,使殺游氏之二子。」《國語.周語》:「晉既克楚于鄢,使郤至告慶于周。」
「
使」由差遣引申作被差遣的人,即使者。《集韻.志韻》:「使,將命者。」如《左傳.隱公九年傳》:「公怒,絕宋使。」《戰國策.齊策四》:「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
使」也表示出使。如《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邢昺疏:「奉命出使。」《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
「
使」表示致使、導致。如《詩.鄭風.狡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135行:「使人鼻抉(缺)指斷。」
「
使」還表示驅使、支配。如《韓非子.揚權》:「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論衡.書虛》:「夫天報舜、禹,使鳥田象耕,何益舜、禹?」
「
使」可作連詞,表示假使、假若。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801 字
相關漢字: 史,
吏,
事,
辵,
彳,
人,
伶,
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