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金文從「
龍」從「
廾」(同「
𠬞」),象雙手捧奉龍形。「
龍」、「
廾」皆為聲符,讀作「
恭」,表示恭敬。
50 字
詳解: 甲、金文從「
龍」從「
廾」(同「
𠬞」),象雙手捧奉龍形。「
龍」、「
廾」皆為聲符,讀作「
恭」,表示恭敬。後期金文或加「
兄」旁,亦為標聲(孫常叙)。「
龏」是「
龔」的古字,與「
恭」音義同,表示恭敬。西漢以後始見從「
共」聲的「
龔」字。
甲骨文用作地名、人名、神祖名。金文除用作人名、地名外,用與「
恭」同。一,表示恭敬,秦公簋:「嚴龏夤天命」,《尚書.無逸》:「嚴恭寅天命」。二,指周恭王,趞曹鼎:「龏王才(在)周新宮」。「龏王」,典籍作「共王」或「恭王」。
戰國晚竹簡「
龏」亦同「
恭」,《上博竹書一.緇衣》:「吾大夫龏(恭)且儉」。《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龏(恭)敬多讓」。「
龏」、「
恭」音義皆同,徐同柏認為「龏、恭,古今字」。此外,「
龏」又與「
共」通用。《郭店簡.緇衣》:「情(靖)共尔(爾)立(位)」,上博本作「
龏」。《玉篇》「龔,今作供。」參見「
共」、「
供」、「
龔」、「
恭」。
《說文》:「龏,慤也。从廾龍聲。」段玉裁注:「〈心部〉曰:愨,謹也。此與心部『恭』音義同。按紀庸,似從廾得聲。」
448 字
相關漢字: 龍,
廾,
𠬞,
恭,
兄,
龔,
共,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