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古文字「
思」從「
囟」(指腦袋)從「
心」,古人認為「
腦」、「
心」都是思維的器官,「
思」字表示心、腦交相運用,進行思考。
58 字
詳解: 金文、簡帛文字、小篆均從「
囟」從「
心」,「
囟」是人頭頂的「囟門」、「腦門」(新生兒頭骨未長合處)借指腦袋。古人認為「
腦」、「
心」都是思維的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宋代陳思《兩宋名賢小集.寄眠雲處士》:「腦慮精難滿,心憂影或偏。」反映腦用來思慮,心用來憂慮。清代杞廬主人《時務通考.醫學.內科》:「身之運動,腦之運思」。「
思」字表示心、腦交相運用,進行思考。本義是思想、思考、反思。引申為思緒、思念等。
「
思」字今人寫作從「
心」從「
田」,只是隸變後的結果。「
思」字的金文和小篆其實都寫作「
恖」,即從「
囟」從「
心」,粵語「腦囟都未生埋」批評別人幼稚、年紀小而不懂思考、分析事情)。「
思」字中的「
囟」後來被訛寫為「
田」,《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中曾「
恖」、「
思」二字同時使用,是這個訛寫過程的痕跡。
「
思」字反映古人認為所謂思想或思緒者,是腦與心的相通,「如絲之相貫不絕」(黃公紹、熊忠)。《說文》:「思,容也。從心,囟聲。」一解釋,雖然正確的記錄了「
思」字之從「
囟」,但「容也」一訓,後世如南唐徐鍇和清人段玉裁等都認為是「䜭也」之誤,並以「深通」為之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之思者,以其能深通也。」《玉篇》:「深謀遠慮曰思。」然而,「
思」字的深邃或深通到底從何顯出呢?熊忠《古今韻會舉要》即解釋說:「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也。」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思之言絲也,謂纖細如絲,聯續不絕也。」此中,心腦相對,顯示古人認為腦與心都是思維的器官,而所謂思想,亦涉及某一意義的「往返曲折」,這或即西方傳統所謂的「反省」(reflection)。更有進者,與「
思」字息息相關的「
念」字亦表現了類似的反省結構,參見「
念」。
佛學裏的「
思」對應梵語的cetana或cint,表示「
底」,指心隨着境遇而起的思慮、心志、意願。《俱舍論四》曰:「思謂能令心有造作。」《大乘義章二》曰:「思願造作名思。」
「
思」是七情之一,中醫認為「脾主思」,即思考與脾臟有關,過度思慮會傷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脾在志為思,思傷脾」。《素問.舉痛論》:「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孔子主張勤學多於空想,《論語.衛靈公》:「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思」側重於推理,如「思考」、「思辨」;「
想」側重於想像,如「空想」、「幻想」、「理想」。普通話口語裏「思考」的意思多用「
想」來表示。《說文解字約注》:「古人言『思』,今語則言『想』。」
金文用作人名,鮑子鼎:「中(仲)匋始(姒)﨤(及)子思,其寿君母(毋)死」,「中(仲)匋始(姒)」和「子思」都是人名,意謂希望匋姒和子思長壽,不會死去。五年龔令思戈:「龏(龔)令思」,「
龔」是地名,「
令」是官名,表示縣令,即一縣之行政長官,「
思」是他的名字。
戰國竹簡假借為「
使」,《清華簡二.繫年》簡57:「穆王思(使)驅孟渚之麋」,「孟渚」是宋國地名,那裏是一片水澤,多見逐水草而居的麋鹿,全句意謂楚穆王派遣華孫元驅趕孟渚的麋鹿。
又古人認為「
心」、「
腦」並用,意識的覺知是腦與身體一起行動而產生的,心臟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姑備一說。
1330 字
相關漢字: 囟,
心,
腦,
田,
恖,
念,
底,
想,
龔,
令,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