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
簋」小篆從「
竹」從「
皀」從「
皿」,表示竹製的圓形器皿,用來盛載食物。
35 字
詳解: 「
簋」的小篆從「
竹」從「
皀」從「
皿」,「
皀」象盛食物的器具,「
竹」表示用竹製造,「
皿」表示器皿,「
皀」、「
𣪘」是「
簋」的古字,本義是圓形的盛食物的器皿。「
簋」多用來盛放煮熟的飯,包括黍稷稻粱等,《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甲金文「
簋」寫作「
皀」、「
𣪘」,「
皀」、「
𣪘」是「
簋」的古字,由於古時「
皀」有的是用竹造的,故在「
皀」之上加「
竹」,而「
皀」又是器皿,故在「
皀」之下加「
皿」,便成為「
簋」字了。
「
簋」異體作「
㔳」、「
匭」、「
朹」,從「
九」為聲符。《說文》:「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㔳,古文簋从匚、飢。匭,古文簋或从軌。朹,亦古文簋。」根據出土的青銅簋,其形制皆為圓形,底部或加方形基座。「
簋」可用竹、木、陶、土或青銅等不同材料製成,其中「土簋」是最簡陋的,《韓非子.十過》:「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鉶」,「
簋」表示盛飯器具,相當於今天的碗;「
鉶」古時用來盛菜羹等流質食物;意謂我聽說從前堯統治天下的時候,用土燒製成的碗來吃飯,用土燒製成的杯來喝水(張覺)。此處形容堯的簡樸省儉。
「
簋」用於宴饗和祭祀,是「
鼎」之外另一種被嚴格限制使用數量的禮器;一般以偶數組合的簋與奇數組合的鼎配合,每一等級比鼎少一件。根據周朝的禮數,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
簠」和「
簋」都是古時用來盛飯的器具,常用於祭祀,古人重視孝道,認為祭祀是很重要的事,如果連祭祀都荒廢,便是莫大的過錯,所以「簠簋不飾」表示簠、簋等盛食物的器具都不能打理得整齊而有秩序,古時用來委婉地批評、彈劾官吏荒忽職守、貪污腐敗、損壞公廉。《漢書.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九大簋」是廣東一帶流行的中國傳統盛宴,「
簋」本指盛飯器具,引申可表示盛食物的用具,「
大」表示極為豐盛之意,「九大簋」即九道菜,每道菜都選用最好的材料,但沒有牛肉,因為牛能夠幫助農民耕田。香港元朗的九大簋分別是:山莊走地雞、名廚燒腩仔、陳皮豆豉蝦、麵醬炆米鴨、髮菜鯪魚球、門鱔乾蘿蔔、糖醋肉球、排魷燴浮皮和蠔油炆北菇(維基百科)。
參見「
皀」、「
𣪘」、「
簠」。
918 字
相關漢字: 竹,
皀,
皿,
𣪘,
㔳,
匭,
朹,
九,
鉶,
鼎,
簠,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