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缶 |
|
UTF-8 | E7 BC B6 |
---|---|
大五碼 | A6CE |
倉頡碼 | 人十山 |
Matthews | 1905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935;(二版)3131 |
康熙字典 | 872 |
Unicode | U+7F36 | |
---|---|---|
GB2312 | 8330 | |
四角號碼 | 8077.2 | |
頻序 A/B | 6460 | 5019 |
頻次 A/B | 2 | 1 |
普通話 | fu gun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缶 | 瓦器,所以盛酒𤖅。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凡缶之屬皆从缶。〔方九切〕 (109 / 104) | 缶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象器皿之形,上象蓋子,本義是缶。 19 字 詳解: 甲金文象器皿之形,上象蓋子,本義是缶。《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𤖅。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凡缶之屬皆从缶。」 一說「缶」是「匋」的簡省(金文形義通解),象持杵製作陶器之形,姑備一說。 「缶」是容器,用以盛水或酒,流行于春秋戰國。甲骨文用作方國名和人名。金文用作本義。蔡侯朱缶:「蔡侯朱之缶」。《爾雅.釋器》:「盎謂之缶。」又用作人名,小臣缶鼎:「王易(賜)小臣缶湡責(積)五年」,「小臣」是職官名,「缶」是人名,「湡」是地名,「責」讀作「積」,指貢物,如禾米薪芻之類(參李學勤)。意思是說王賜予小臣缶五年的湡地的禾米。商代金文中的「小臣缶」亦見於甲骨文。又通假為「寶」,京姜鬲:「其永缶(寶)用」。 從「午」聲之「缶」與金文「寶」字所從相同,參見「寶」。 331 字 相關漢字: 匋,湡,責,積,寶,午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11 | 周p132 | |||||
李p115 | 何p75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盛酒器皿;古時一種一種瓦製的敲擊樂器;二一四部首之一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缶」字下錄有4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二缶鐘惑, 黃鐘瓦缶, 拊缶烏烏, 烏烏拊缶, 烏烏擊缶… | (5/15)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an earthen jar with a big belly and a small mouth; an earthware for sucking water; fou, a clay musical instrument; a pottery; an earthenware |
瀏覽次數: 8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