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金文作「
𩫏」(同「
𩫖」),象城垣四方有亭之形,或省為二亭。本義是城墻。後分化為「
墉」和「
郭」。「
墉」從「
土」,「
庸」聲。
61 字
詳解: 甲金文作「
𩫏」(同「
𩫖」),象城垣四方有亭之形,或省為二亭。本義是城墻。戰國文字下或訛為從「
甘」、從「
木」、從「
𢆉」等形。(參季旭昇)《說文》「
𩫏」下云:「象城𩫏之重,兩亭相對也。」後分化為「
墉」和「
郭」。「
墉」從「
土」,「
庸」聲。《說文》:「墉,城垣也。从土,庸聲。𩫖,古文墉。」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城牆。如《合集》13514正甲「基方(缶)乍(作)𩫏」。又可作動詞,表示修築城牆。如《英藏》1107:「甲申卜:我𠅷于西。七月。」(張亞初)「𩫏兮」還是時間詞,可省稱「
𩫏」,表示在「
昃」和「
昏」之間。如《合集》29793:「昃至𠅷不雨。」(陳夢家、李宗焜)
金文用作本義的例子如國差𦉜:「攻(工)帀(師)何鑄西𩫏寶𦉜四秉。」又讀為「
庸」,如毛公鼎:「余非𩫏(庸)又聞(昏)。」「
𩫏」還用作國名和人名。如𩫏伯[厓又]簋:「易(賜)𩫏白(伯)[厓又]貝十朋。」
古書中用「
墉」表示城墻的例子如《詩.大雅.皇矣》:「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毛傳:「墉,城也。」孔穎達疏:「墉,城垣也。」《文選.張平子〈南都賦〉》:「流滄浪而為隍,廓方城而為墉。」
「
墉」又泛指牆。《爾雅.釋宮》:「牆謂之墉。」如《詩.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儀禮.既夕禮》:「士處適寢,寢東首于北墉下。」
549 字
相關漢字: 𩫏,
𩫖,
郭,
土,
庸,
甘,
木,
𢆉,
昃,
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