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6
(10)
繁簡對應
   
UTF-8 E8 BF B9
大五碼  
倉頡碼 卜卜中金 
Matthews
漢語大字典 (一版);(二版)4085  
康熙字典 1183 
Unicode U+8FF9
GB2312 2803 
四角號碼 3030.3 
頻序 A/B   -- 
頻次 A/B -- 
普通話 j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5/5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10/10
其他
字例: 4/4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步處也。从辵,亦聲。〔資昔切〕蹟,或从足、責。𨒪,籀文迹从朿。 (39 / 33) 𨒪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516 資昔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說文》小篆從「」聲,是「」的訛變。本義是腳印。
38 字

 詳解: 金文從「」,「」聲,與《說文》籀文同。《說文》小篆從「」聲,是「」的訛變。漢以後基本承襲從「」,「」聲的寫法。「」亦作「」、「」。

  「」的本義是腳印。《說文》:「迹,步處也。从辵,亦聲。」《淮南子.說山》:「足蹍地而為迹。」如《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畫為九州。」《淮南子.齊俗》:「是故鄰國相望,鷄狗之音相聞,而足迹不接諸侯之境,車軌不結千里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

  「」引申表示痕迹、形迹。《字彙.辵部》:「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如《文選.謝玄暉〈同謝諮議銅雀臺詩〉》:「芳襟染淚迹,嬋媛空復情。」《顏氏家訓.名實》:「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迹,但察之未熟耳。」

  「」亦表示行迹、行踪。《楚辭.九章.悲回風》:「求介子之所存兮,見伯夷之放迹。」王逸注:「迹,行也。」《呂氏春秋.必己》:「不若相與追而殺之,以滅其迹。」高誘注:「迹,蹤也。」

  「」表示事迹。如《管子.小匡》:「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世法文武之遠迹,以成其名。」《韓非子.難一》:「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使人主過於聽而不悟其失。」「」和「」在表示前人活動留下的事物時意義相近,但「」往往帶褒義,如「功績」、「豐功偉績」等。而「」則較中性,包括「事迹」、「劣迹」等。

  「」表示追踪。如《墨子.尚賢中》:「然後聖人聽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漢書.季布傳》:「漢求將軍急,迹且至臣家。」顏師古注:「迹,謂尋其蹤迹也。」引申表示跟循,如《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宜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覽其舉措,迹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從追踪義又引申表示探求、考察。如西漢賈誼〈陳政事疏〉:「臣竊迹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

  「」還表示正道。《玉篇.辵部》:「迹,理也。」如《楚辭.天問》:「昏微遵迹,有狄不寧。」王逸注:「迹,道也。言人有循闇微之道,為婬妷夷狄之行者,不可以安其身也。」
869 字


相關漢字: ,,,,,
成語彙輯
未乾, 銷聲匿, 形可疑, 人罕至, 惡昭著… (5/13) 詳細資料

參見「

瀏覽次數: 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