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食 (包括子部件) 共 8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8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食之甲金文均象人以口(亼)就於鍋 (皀)上進食之狀。本義是進食。
食之甲金篆文均從「」從「」。一說其字象「」(食器)上有蓋(亼)形(戴家祥、徐中舒、劉興隆、姚孝遂),乃日常盛食物之器具,因而引申為凡食之稱。一說「」實象倒置之口形,甲骨文中有兼從二或四小點(◎)的,疑象口液,故食字會以口就近食器進食之意,本義是進食(林義光、季旭昇)。二說中,我們認為後說較為合理。
此外,「」字的繁文作「」,在倒口之上增加人形,人在進食之意更為明顯,這一點,若兼及「」字去考慮,其理據更見明顯。故「」、「」的構形與「」、「」相同。最後,鄲孝子鼎的器和蓋兩個拓本中,器銘作「」,蓋銘作「」,可證「」、「」是一字異體。參見「」。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食。又用作記時名詞,「食日」、「大食」表示早餐的時間,約今之上午九、十時,「小食」表示晚餐時間,約今之下午四、五時(董作賓)。又表示日蝕、月蝕,《合集》11483:「之夕月(有)食」。《釋名》:「日月虧曰食,稍稍侵虧如蟲食草木葉也。」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食用,牧共乍父丁簋:「牧共乍(作)父丁之食簋」。又表示食物,上曾大子鼎:「多用旨食」,「旨食」表示甘美的酒食。
《說文》:「食,一米也。从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从食。」
甲金文從「」從「」,象人進食之形,「」與「」同字,「」是「」字的繁體。「」是聲符。
疑「」字本來的人形與「」上的倒口「」相連,造字本意與「」字相同(馬敍倫)。
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食用,吃,如「飤鼎」、「飤簋」、「飤盉」等,余義鐘:「飲飤訶(歌)舞」。
《說文》:「飤,糧也。从人、食。」
金文從「」從「」,「」是聲符。本義指進食,後來引申表示所吃的米飯。《說文》:「飯,食也。从食反聲。」段玉裁注:「食也者,謂食之也。此飯之本義也。引伸之所食為飯。」
金文見「飯者月」一詞,是齊國的月名,究竟是哪一月份,不詳。公子土斧壺:「公孫[穴焅](灶)立事歲,飯者月,公子土斧乍(作)子中(仲)姜□之般(盤)壺。」
𩛥
古文字從「」從「」,「」聲,「𩛥」象為賓客設置酒食之形。
古文字從「」從「」,「」聲,「𩛥」象為賓客設置酒食之形。《說文》:「𩛥,設飪也。从𠃨从食,才聲。讀若載。」古籍多同音通假作「」,《石鼓文.吳人》:「𩛥西𩛥北」,「𩛥」即假作「」,語氣助詞,《詩.載馳》:「載馳載驅」,參見「」。
甲骨文異體繁多,皆象以手捧食物獻亯神祇,本義為設食祭神。最早從「」從「」從「」,中期從「」從「」從「」聲,與《說文》小篆形同,晚期省作從「」從「」聲。此外,又有從「𢦔」從「」從數點(部件以◎表示)一形,數點當象飯粒或汁液,與金文師虎簋從「𢦔」從「」等字形一脈相承。古設食以祭,故卜辭用作祭名,是殷代五種重要祭祀之一,表示設食享祭神祖;又用為地名。
𩛥」字因義近或音近而互換的部件有三組:第一,「」、「」、「」、「」義近互換。「」象手、「」象跪跽之人側面、「」象跪跽之人兩手前伸、「」象人跪坐仰首祝禱並向前伸手之形,四形皆表示一人捧持食物祭神,並強調手部動作。第二,「」、「」義近互換,皆表示載滿食物的器皿,只「」字添加象倒口形之「」,金文作為部件往往通用,參見「𣪘」、「」等。第三,「」、「」、「𢦔」上古同屬之韻,音近相通,故可互換作為「𩛥」字的聲符,而從「」,與「𢦔」之作[屮戈]同,皆以才為聲。
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大致相同,除最早期金文從「」從「」外,餘皆從「」。或從「」、「」,或從「𢦔」、「」,或從「屮戈」、「」,或從「」、「」、「」,或從「」、「」、「」;「」當為「屮戈」省,而「」後期又訛作「」形,或與「」上倒口訛成「」形。
金文習語「𩛥簋」、「𩛥鼎」、「𩛥缶」等,以「𩛥」與器名組詞,意為盛載食物用以祭祀的器皿。沈子它簋:「用𩛥鄉己公」,表示設載食物以饗祭先人。又用作時間詞,表示從前、過去,較「」更早,「𩛥」、「」皆相對於「」而言,參見卯簋蓋銘。又音同通作「」,表示行事、執行任命,師訇𣪕:「𩛥乃事」,即行乃事,參見「」、「」。又用作人名。如師𩛥鼎、弔𩛥卣。
金文從「」從「」。「」是意符,「」是聲符。「」可能是表示宴饗的「」的本字。
金文表示宴饗,令鼎:「王大耤農于諆田,餳。王射。」表示周王在諆田舉行大藉田之禮,並宴饗。銘文記載周王先宴後射的情況,與禮經次序相符。《呂氏春秋.達鬱》:「管仲觴桓公」,高誘注:「觴,饗也。」(參楊樹達)
金文從「」從「」,「」也是聲符。「」表示乾旱,象焚人牲求雨之形。乾旱故糧食失收,故「」的本義是穀物失收。
金文從「」從「」。「」表示乾旱,象焚人牲求雨之形。乾旱故糧食失收,故「」的本義是穀物失收。「」也是聲符。《墨子.七患》:「一穀不收謂之饉,二穀不收謂之旱」。
《廣韻》分辨「」、「」二字:「無穀曰飢,無菜曰饉」。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作物失收。曶鼎:「昔饉歲,匡眾厥臣廿夫寇曶禾十秭。」《詩.小雅.雨無正》:「降喪饑饉,斬伐四國。」《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二穀不升謂之饑,三穀不升謂之饉。」
《說文》:「饉,蔬不孰爲饉。从食堇聲。」
金文從「」從「」。金文「」是「」的初文,有遺棄、贈送二義。「」字從「」當取贈送之義,表示進獻食物。「」也是聲符。《說文》:「饋,餉也。从食貴聲。」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進獻食物,卲王之諻鼎:「卲(昭)王之諻(媓)之饋鼎。」表示向昭王之母進獻食物所用的鼎。《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鄭玄注:「進物於尊者曰饋。」
金文從「」從「」,「」是聲符。「」的異體作「𩟷」,《說文》:「𩟷,孰食也。从食雝聲。」根據許慎,「」的本義是熟食。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熟食,「饔盤」即盛載熟食的盤。又表示主管烹飪的職官名,饔邍父鼎:「奠(鄭)饔邍(原)父鑄鼎。」「鄭饔原父」是鄭國宮庭之饔人,主管烹飪。《儀禮.少牢饋食禮》「雍人」,鄭玄注:「雍人掌割亨(烹)之事者。」